●孩子的言行选择,是一系列教育和文化代际传递的结果,可以基本看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差异。孩子零花钱上的选择,正是父母理财观、教育观、价值观的体现。
●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品牌意识,那么他们将来创业,就会懂得珍惜自己的品牌,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竞争,进入政府系统,会为品牌价值和产权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主持人:龚丹韵
●嘉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龚丹韵:上海社科院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希望得到的零花钱远高于美日韩,且他们实际零花钱占父母收入的比重也远高于美日韩。有人说这表明中国大城市父母对子女溺爱,您同意吗?
章友德:那要看怎么去比较。零花钱可以比较,收入可以比较,消费水平和物价也可以比较,但多加几个参数进来,就会发现比例没有那么简单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比如中低收入家庭,给小孩的零花钱是多少?白领家庭零花钱是多少?而“我爸是李刚”这种家庭,零花钱可能给得更大方。即使同是城市,发展水平仍然不同,笼统讲零花钱的多与少,意义并不大。
龚丹韵:在调查地区差异时,有一组有趣的数据:北京高中生每月希望获得的零花钱最多,为1066.65元;上海高中生只有423.06元。而实际上,上海与北京学生,都只花了200元左右。
章友德:我很好奇,孩子要那么多零花钱,究竟想用在哪里?一般而言,零花钱不是补习费,不是基本生活费,更不是学费,用途毕竟有限,而各大城市消费水平其实差不多,那么地区之间期望值偏差如此大,原因在哪里呢?我在这里做个大胆猜测,它可能和家庭教育有关系。比如说,预算的计划性。父母在孩子培养的过程中,有没有涉及过家庭预算。说不定有些父母自己都没有做预算规划的习惯,所以体现在小孩身上,想花多少钱,该怎么花,很少有过理性思考。
说到底,孩子的言行选择,是一系列教育和文化代际传递的结果,从学生身上,可以基本看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差异。孩子零花钱上的选择,正是父母理财观、教育观、价值观的体现。
龚丹韵:美国高中生的零花钱大多靠自己去挣,中国则相反,主要靠父母给,并且中国父母本身也不放心让孩子去打工。您对此怎么看?
章友德:这根本上体现的是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东西方存在差异。在成长经历中,美国父母对孩子强调的是凡事靠自己,让孩子接受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价值,做最好的自己,再融入社会和集体中,这个社会才会成为大家所期盼的社会。换言之,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人生价值,是他们人才培养的核心。所以这些孩子最终表现出言行独立,依靠自己努力,喜欢自己做人生选择。从这个意义看,打工挣零花钱就很正常。再者,发达社会也为孩子挣零花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一个支持的系统,鼓励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而我们是用单一的标准评价孩子:除了把书读好,再无其他。这种唯读书论,不仅仅始于今天,传统社会一贯强调唯有读书高。即使学校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然而对素质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单一的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等方面,几乎所有系统安排和教育资源的投入,都没有涉及让孩子通过劳动去挣零花钱。客观上说,以我们的国情,或许也有困难,连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何况在校高中生?
我们总说“学生学生,身份就是学习”。然而何谓学习呢?大家已经习惯把学习,狭隘理解为学校的课堂学习、知识学习,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最重要阶段。
由此可见,零花钱固然是小事,但其中隐含着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评价体系。挣零花钱,是孩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社会的重要过程,也是我们绝不应当放任的教育良机。
龚丹韵:可喜的是,调查显示,通过家务、打工、压岁钱等方式挣零用钱,上海高中生均拔得头筹。然而追求“品牌”意识上,上海高中生同样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地区。有人担心孩子从小爱慕虚荣,影响不好。
章友德:我非常支持年轻人建立品牌意识。品牌是什么?是品质优秀,服务有保证。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品牌意识,那么他们将来创业,就会懂得珍惜自己的品牌,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竞争,进入政府系统,会为品牌价值和产权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今天的中国社会,总体上还缺乏强烈的品牌认同感。如果哪一天,整个社会都懂得珍惜品牌的名誉,维护品牌的形象,形成品牌的文化和环境,那个时候,中国就能真正成为一个品牌大国,而不只是制造大国了。
当然,孩子一开始总是有攀比性和盲目性的。所以在他们追求品牌时,家长与其阻止,倒不如引导孩子,慢慢去认识品牌的内在价值,学习品牌隐含的文化和价值观,最终学会合理挑选适合自己的品牌。其实这一点,成年的白领们,目前也正处在学习阶段,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一定会一代比一代更高明。
今天中国的市场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的企业和服务商,都应该从孩子的消费倾向中看到,大众需求已不仅仅在于商品的价廉,更在于文化的附加值、品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承诺。追求品牌,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大势所趋。
龚丹韵:有意思的是,北京高中生消费追求“个性”,宁夏高中生追求“适合自己”,辽宁是“质量好”与“耐用”。不同的购物心理倾向,意味着什么呢?
章友德:城市化造成了社会的分工、多元的生产,也就诞生了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文化。一般而言,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方,个性化消费越突出。如果说传统社会,强调的是同质性文化,那么现代社会,更容易培养出异质性文化。中国正在走向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新一代的价值观,将会越来越表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差异。
然而消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人都会在消费过程中,不断问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消费和选择,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定位自己社会角色的过程。真正影响消费观的,还是人内在的价值体系。所以,真正的个性,不是简单体现在消费中,而是每个人兴趣点的选择不一样,实现自我的方式和价值就会不同。
归根结底,财富的价值和用途,在每个人心理的衡量筹码是不一样的。从对待零花钱的态度及花费方法上,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有待教育者深思。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