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和先生带嘟嘟去了一趟北京,挑了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系列(中少社版,吴青、陈恕译)中的两本:《两只坏老鼠的故事》和《小猪布兰德的故事》,随身带着,预备着嘟嘟情绪不好的时候看。(情绪好的时候看风景,开心,疯闹,书就不用拿出来了。)
济南到北京,T36次火车一站不停也要跑4个半小时。最后的一个小时,嘟嘟坐火车的兴奋劲儿彻底过去了,玩具不想再玩,东西不想再吃,加上本来就有点感冒,时不时地咳嗽 一声,她开始不耐烦,和我使劲乱疯,搬我的脸,用头顶我的脑门,扯我的眼镜,尖叫(当然,被我迅速制止)……我看见对面的两个中年男人也开始伸胳膊伸腿,不远处有人站了起来。这是难熬的时刻,大人和小孩都坐累了。
快,拿图画书。
我们很快进入《两只坏老鼠的故事》。嘟嘟几乎立刻安静下来,一声不吭地听我讲,同时要求自己翻书页。每讲完一页,我说“翻”,她马上翻,翻得带劲极了。有时我没注意翻了一页,她总是要求翻回来,由她重翻。嘟嘟不想当纯粹的旁听者,她用“翻”介入我的“讲”,于是这个故事看起来是由我们俩共同完成的。
讲完一遍,嘟嘟评价“太好了”,要求再讲一遍。讲完两遍,嘟嘟把书拿过去,翻来复去地看,找出她最喜欢的一页,指给我看,是46页,老鼠妈妈汉卡·曼卡和5个鼠宝宝(其中4个躺在偷来的摇篮里)。“相当不错!”我点头。我也找我最喜欢的一页,认真找,绝不随便糊弄。不过找来找去,找出好多,我一一指给嘟嘟:这一页,这一页,我喜欢,因为……嘟嘟点头,并且马上套用我的句式:“我喜欢这一页,因为鼠妈妈穿得很漂亮……”
“讲”后的指认评价,短短的,也许只有5分钟,但是有趣,也重要,是“讲”的有机组成部分。讲的人讲累了,听的人听累了,现在,讲的人和听的人,该聊聊了,交换一下意见,印证一些印象。讨论,让人心满意足!
还有20分钟到站,嘟嘟不再看书,也不再干别的,就乖乖地坐在那儿,气定神闲,躁气全无。看图画书,真能去孩子的躁气。(也能去大人的躁气。)我们平心静气地等着进站。
谢谢火车上的图画书时光,谢谢波特,谢谢“两只坏老鼠”,使我们旅程的后半段,有一个好转折:平静,充实。
一本好图画书,耐看,越看越好看,因为有很大的内在空间。后来的两天,嘟嘟又把《两只坏老鼠的故事》颠颠倒倒看了4遍不止。
一本好图画书,在家里,很静的时候适合看,在火车上,很烦的时候更适合看,而且尤其见功效。外出时,一定记着给孩子带上几本。一定要“几本”而不是“一本”,因为这次带的另一本,刚给嘟嘟讲上两页,嘟嘟就不听了。也许因为文字多,大部分画又是黑白的;也许是另外的原因。孩子喜欢哪本图画书,有时挺没准的,就多准备一些,这本不行换那本。
关于作者波特,我以前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在图画书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羞涩,痴爱大自然,自己经营一个大农场。我先生觉得她的画“有点老”、“太传统”。我们都没有真正仔细读读她那些小小的可爱的书。这次北京之行的图画书经验,让我对波特刮目相看了,不,是起了敬意。回去要把她的23本小书,一本一本拿出来和嘟嘟看。如果一位作家让我感到是用全心在创作,用真心在创作,我才不在乎“有点老”或者“太传统”。
一本图画书,就是一列火车,你一上火车,就是进入另一重时空,现实的世界好像不存在了。不同的图画书,就像不同的列车开往不同的地方,展现不同的风景,给予完全不同的时空体验。孩子永远需要更多更新鲜的时空体验,当我们渴望这种体验,我们可以坐火车,也可以看图画书,或者,在火车上看图画书。-
○黄玮
关键字:阅读读书图画书(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