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美容> 健康护肤> 部位保养> 去皱 >概况

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布时间: 2016-07-11 18:13:40      来源:健康族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1期第32卷短篇论著作者:郭健力刘淑娟江笑露李传宇郑志超单位:郭健力刘淑娟江笑露李传宇(130011长春市,中国第一汽车

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1期第32卷短篇论著

作者:郭健力刘淑娟江笑露李传宇郑志超

单位:郭健力刘淑娟江笑露李传宇(130011长春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口腔科);郑志超(病理科)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我院自1963~1993年共遇54例,其中面部11例。现就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讨论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30年间钙化上皮瘤病理切片54例,与同期外科手术标本之比为1∶785。面部11例,占头部14例的78.57%。面部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6~56岁,平均20.09岁,25岁以下8例。腮腺区4例,额部、耳垂各2例,上眼睑、眉弓、泪囊各1例;病程2~3年。

二、临床表现

钙化上皮瘤瘤体较小,生长缓慢。初为皮下粟粒或绿豆大小结节,无症状,可缓慢增长至直径0.5~3cm以内;其表面光滑,质硬如骨,与基底无粘连;肤色正常或发红、蓝紫色,肿物多不与皮肤粘连,如埋在皮下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菱形、类圆形、圆形)之“钮扣”;无压痛。

三、病理改变

1.术中大体所见:11例中,大部分包膜完整、较薄、呈灰白色,与皮肤及基底无粘连;表面有“沙粒样”感。包膜剥脱后,见肿物呈灰白色,表面不平。剖面为灰白色实质性组织,质硬,有“石灰样”颗粒。

2.镜下所见:肿瘤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鳞状上皮细胞团,胞浆少,界不清,核呈圆形、椭圆形,嗜碱性,称嗜碱细胞;另一种为大量影细胞,界限清楚,弱嗜酸性,核不着色,出现暗影。部分为影细胞之过渡形态。偶见组织有变性坏死,其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有大量钙盐沉着,并有异物巨细胞反应及骨化。

四、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11例观察1~20年,无复发和恶变者。

五、讨论

临床表现为皮下小硬结,无痛性增长,偶有痒感。一般生长缓慢,表面肤色正常,有时发暗。质硬如骨,边界清楚,与基底组织无粘连,如埋在皮下一个“钮扣”,此为诊断要点。组织学特点为瘤内由嗜碱性细胞与影细胞组成,二者比率往往反映肿物生长时间长短,时间越短嗜碱细胞越多,反之则少。因此,诊断钙化上皮瘤的依据应以影细胞为主。

(收稿:1998-01-10修回:1998-05-25)

(责任编辑:zxwq)

标签阅读: 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最新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关于面部钙化上皮瘤11例的临床病理分析的资讯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