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中医称为“乳痈”,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初产妇。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易化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婴儿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发育不利。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今天,本病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一、发病原因
1、由于初产妇乳房未经过哺乳过程,乳管还不通畅,而初乳又比较黏稠不易排出,易造成乳汁郁积成块,乳房肿胀疼痛。
2、新产妇乳头皮肤娇嫩,婴儿吮吸咬嚼致乳头破损,引起乳腺管感染发炎,乳腺红肿疼痛。
3、乳房受到挤压造成局部瘀奶,由于没有及时排出,郁结成肿块。
4、乳房先天发育不良,乳头内陷,婴儿无法吸乳,乳汁不能排出。
5、隆胸手术后妇女,乳房正常结构功能受到破坏,不能正常哺乳。
6、产后心情郁闷忿怒,精神紧张,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致肝郁气滞,脾胃运化不利,湿热蕴结,气血凝滞,阻塞乳络。
因此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是因各种治病因素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淤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临床上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容易发生传囊为特征。
西医认为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房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菌。常发生于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乳汁淤积,排乳不畅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产后体虚,免疫力低下、母亲个人卫生较差,容易发生本病。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本病是产后乳房保健的重要内容。
二、临床表现
1、郁滞期: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肤微红,乳汁分泌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饮食欠佳,大便干,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弦数等。
2、成脓期: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皮肤红肿发热,局部疼痛明显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伴高热不退,神疲乏力,恶心厌食,同侧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时肿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应指感,查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局部穿刺有脓。
3、溃后期:急性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溃后脓出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脓腔部位较深,或有多个脓腔,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而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若久治不愈,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自疮口溢出,则成乳漏,收口缓慢,致断奶后方能收口。
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初期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成脓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若并发脓毒败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6×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常达0.85以上。
2、局部诊断性穿刺:对于急性乳腺炎是否已形成脓肿,尤其是深部脓肿,可行穿刺抽脓术,有助于确诊并判断脓肿的位置。
3、B型超声检查:炎症区乳房组织增厚,内部回声较正常低,分布欠均匀,当有脓肿形成时,可见数目不一、大小形态不等的无回声区,边缘欠清晰。如脓液较稠厚时,则可见分布不均低回声区,较大脓肿的深部回声较浅部稍高而密,两者之间可见液平面,内部有不均匀的光点或光团。
4、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可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中医称为“乳痈”,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初产妇。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易化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婴儿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发育不利。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今天,本病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