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新闻> 新闻调查 >概况

网购保健品,七成受访者买到过假货 如何选购保健品?

发布时间: 2015-03-18 11:11:41      来源:新浪健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神奇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饮水机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据央视3·15晚会报道,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

  央视报道的王大妈的案例,并非孤例。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人参加其组织的健康讲座或体验活动。现场往往气氛热烈,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讲座、义诊只是幌子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王大妈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保健产品?答案是“健康讲座”。现如今,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销售保健品,已经成为保健品销售的一种主要手段,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家住广州番禺区的吴小姐对记者表示,有一次下班回到家,她看到桌子上堆着大大小小包装的保健品,一问才知道是老妈参加“健康讲座”时买的,一共花了5000多块。“我都提醒我妈好多次了,这样的健康讲座都是骗老人的,不要去,可还是没有拦住。”吴小姐郁闷地说。

  在一些小区附近或老年人晨练的地方,经常会有人打着“义诊”、“免费理疗”的幌子销售医疗器械。不少老年人免费体验后,被忽悠购买了医疗器械,而等到发现所买器械无效甚至导致疾病严重时,对方却早已不见踪影。

  据了解,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以50、60岁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这类老年人,大多子女不在身边,手上又有钱,通过聊天、赠送礼品等“亲情营销”获取信任后向其推销产品。

  据一家医疗器械体验厅的人员自曝,其所在的体验厅一共有20多台治疗器,治疗器有沙发床大小,是所谓的家庭用医疗器械,每台售价在1万元以上。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老人听课、免费体验,“在这里,老年人要接受与传销极其相似的洗脑,最后,老人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将治疗器买回家。”

  据了解,还有的商家以义诊的名义使用医疗器械提供采血化验、测量血压或其他生理指标等免费检测服务,评价被检测者的健康状况,使用后,推荐销售具有检测功能或者某种疗效神奇的医疗器械。江苏省食药监部门与公安部门曾联合行动,查处了一起涉嫌非法宣传销售保健食品案件。该团伙先是利用免费赠送小礼品赢得老人信任,并进行攀谈,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发卡片,“忽悠”老人参加免费体检,体检中多数老人都被诊断为心血管功能不全。接着,由现场一位“资深教授”对诊断异常者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并忽悠老人购买产品。

  “连哄带骗”骗倒老人

  国家食药监局此前发出消费警示称,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实际是想忽悠老年人购买产品治疗,提醒老年人加强防范。但饶是如此,仍然有很多老年人被骗。不少老年人花了大把钱,换回了一堆价格不菲、用处不大的保健品。有保健品销售人士自曝称,保健品的销售用“黑幕重重”来形容也不为过。

  小王(化名)曾在一个有数十人的团队里推销了近两年保健品,主要工作就是到小区里派发宣传单,让老大爷、老大妈们参加公司组织的会议,业内称之为“会议营销”。“在现场先施以小利,给老人派发一些小礼品,并让一些老人现身说法描述保健品的神效,边上还有很多推销员忽悠老人购买。”

  小王说,那段时间他几乎被培养成一个专业“演员”。据他介绍,保健品营销团队分工明确,有时会请来一些有名气的营养专家、营销专家介绍经验。而团队负责人提出的要求是:除了违法手段外,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对方付钱就OK,顾客群只有老年人。

  据小王透露,他们常用的一招就是“连吓带骗”。会场上总会准备一些短片,或者叫“专家讲数据”,讲述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从发病机理、发病后的危害性,强调该病死亡的人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老年人受不了吓,特别是在大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只要有人带头买,其他人就会跟风。

  而据央视3·15晚会报道,不法商家忽悠老人有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

  “这些产品基本上是‘三无产品’,等老人们吃了或用了出现问题时,这些人早已打一枪换了一个地方,人间蒸发了。”小王说,自己做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良心上过不去”,辞了工作,回了老家。

  “包治百病”切不可信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极力宣扬“药到病除”。在广告的诱惑下,老人们一次次掏钱购买,却一次次空欢喜。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更不能达到代替药物的作用。”业内人士提醒称,所有正规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具有任何替代药物的功能,所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所谓通过高科技从中药提取、对人无任何毒副作用的降糖降压、治疗心脑血管、各类骨关节产品,都绝对是骗人的。

  上述人士表示,骗人手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夸大宣传,没实际效果的,不法商家往往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另一种是通过大剂量违规添加西药成分,以达到宣传中的效果,副作用明显。“这些保健品的包装上印的是虚假保健品批号,而老年人基本不会去上网查询该产品的批号,上当受骗者众多。”该人士说。

  “经过这次教训,我才明白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药。”作为一名长期被类风湿病折磨的老病号,老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盒号称能根治类风湿的保健品,用后3天果真“腿不疼了,手不酸了”,但随后身体出现的变化让他意识到“神药”有问题。医院的检测结果验证了他的猜测:保健品里面添加了化学药物。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不法厂商抓住患者希望治愈的心理,违规添加化学药物,让保健食品具有“神效”,而这些药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保健食品怎么可能会起到根治疾病的效果,肯定是有问题的。”广东省食药监局人士对记者表示,保健食品只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可以调节人体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本质仍然是食品,而且作用比较慢,不可能有神效。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非法添加了化学药物,早些年就已经存在,太常见了。”保健品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林克华表示,一些不法保健品生产厂家,为了让患者觉得产品疗效好,纷纷在里面添加化学药物。但因此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他们却毫不顾忌,只是想着让患者赶紧购买。

  普通医疗器械也屡屡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器。据食药监部门通报,一款仅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理疗座垫”,被促销人员吹得神乎其神,不少老年人出入店内进行着免费体验。经执法人员检查后发现,这家店不具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属于无证经营,且对产品存在夸大宣传。

  调查报告

  网购保健品,七成受访者买到过假货

  3月10日,南方日报健康周刊、南方日报微服务、南方网行业频道联合推出“e购无忧——3·15特别报道”,讲述了消费者保健不成,钱财却被骗光的典型案例,引发广大读者网友的热议。

  与此同时,南方日报报网端三大平台联动展开“有奖问卷调查”,针对网购保健品这一热点问题,推出了网络问卷调查,反响强烈,报网端投票者众多。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受访者网购过保健品,其中七成买到过假货。

  近八成受访者网购过保健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者有在网上买保健品的经历,45%的受访者选择淘宝等大型网购网站购买,30%的受访者选择厂家(直销)网站购买,20%的受访者选择专业产品网站,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地区型精品网站。

  在网购保健品时是通过什么渠道引入的?针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通过搜索引擎和朋友介绍的比例相当,分别是32%和33%;被广告吸引的,占到了22%;其余13%的受访者则是被医疗机构指引。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在网上最常购买的保健品是维生素蛋白质类食品,比例高达41%;其次是养生书籍和保健器械,分别达到23%和20%。此外,减肥产品、慢性保健品、性保健品也是受访者在网上经常购买的保健品。

  受访者网购保健品主要是给家人和自己用,两者比例分别是50%和44%,只有6%的受访者网购保健品送给朋友。每年花在网购保健品上的钱有多少呢?40%的受访者是在500元以下,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在500元-1500元这一区间,随后是1600元-2500元这一区间,只有3%的受访者年花费在6000元以上。

  七成受访者曾买到假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有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经历。在中小型网站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27%;在著名大型网站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也不低,达到23%。

  买到假货后,网站又是如何面对消费投诉的呢?及时更换的,只有11%;而即使网站同意更换,有37%的受访者仍然表示手续很繁琐。还有19%的受访者觉得网站存在推诿责任的情况,有些甚至拒绝处理。

  网购保健品存在问题也被网友吐槽。33%的网友认为网购保健品最大的问题是夸大宣传,选择货不对板和产品无效这两个选项的网友也不在少数,都是19%。12%的网友将矛头指向了保健品的副作用。

  面对“保健品网购如何才能放心”这一问题,37%的受访者期待专业部门加强监管,26%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厂家的信息要全面公开透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自律也是网友们颇为期待的,选择这两项的分别达到22%和15%。

  贴士

  如何选购保健品?

  食药监部门人士介绍,接触到相关保健品后,先判断是否有小蓝帽和QS标志,以及是否有药号,若无则为“三无产品”,说明商家在欺骗。若对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有所怀疑,可记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

  一、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如:卫食健字(2001)第0005号,或者进口的为:卫食健进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如:卫食健进字 (2001)第0009号;2003年7月以后批准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民+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G20040048,或者进口的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民+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J20040002。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您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

  二、看包装标识。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卫生许可证号。

  三、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适宜人群”。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四、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不同,保健品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一些企业很愿意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广为宣传。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编辑:程淑燕

标签阅读: 保健品 真假 老年人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