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所以被认可,源于它的临床疗效,但是中药的疗效常常“说不清楚”,因为它背后的中医理论被认为“玄而又玄”。中医常讲中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这些不可言传的理论能否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翻译”?长久以来,如何用更易理解的科学语言为中药的疗效正名,困扰着中医药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刘建勋领衔团队完成的“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成果“各说各话”
刘建勋回忆,这项研究具体着手于本世纪初。“当时中医行业里好多专家都在做症候研究,出了很多专著,但却出现了互不认可的局面。”刘建勋解释,一方面,中医的症候理论主要从传统中医思维出发,由于与现代医学信息不对称,西医界普遍不认可。而在中医界内部,也存在互不买账的情况:搞临床的觉得基础研究专家的症候研究成果与实践差得远,搞基础的又认为临床症候分型缺乏扎实依据。
“大家在最基本的问题上达不成共识,直接阻碍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刘建勋认为,他供职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有着集临床、科研于一体的先天优势,最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当时我们就定下了一个研究目标,就是既不能抛弃中医理论和特色诊疗思维,妄自菲薄照搬纯西医的研究方式,又不能自说自话,要用现代科学‘听得懂’的语言、认可的方式,阐明中医药的作用原理。”
让不会说话的动物“点头”
千百年来,中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治疗人,而西医则循着“从试验室逐步走向人”的思路。与现代医学对话,势必需要循着“从人回到试验室”的方向,让试验结果验证中医药诊疗思路是否正确。刘建勋将此称为“拟临床”。该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之一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即做模型之前先确定某个病种,看这个病的证型在临床是怎么诊断的,有哪些血液生化等客观指标,把这些证型的指标特征拿到动物模型中观察,以此来作为观察、检验中医药诊疗效果的第一步。
由于中医症候分型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来确定,单是将四诊方式应用于动物来采集信息,就有不少关键性难点要解决。刘建勋团队试图最大限度地在动物身上用四诊采集症候。“比如舌象,我们用图像采集等办法采集实验动物的舌部颜色、舌下血管变化。以此类推,脉象用无创的血流动力学采集血管相关功能指标,再与临床脉象做相关性分析;外观方面,通过动物皮肤、毛色、体形变化等,找到相应的体征表现和客观指标。以此复制其对应的中医证型。”
该团队的研究先从人们普遍关注的冠心病开始。根据小型猪的解剖特点、生理病理特点、相关生化指标等与人比较接近的特点,将其确定为对应研究动物。刘建勋等通过对小型猪长期喂养高脂饲料2个多月,结合冠状动脉介入球囊损伤的方法,造成了冠状内皮血管损伤,形成了这类病人的体征。这时小型猪表现出的证型,与人患该病的表现有很好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对证治疗,效果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刘建勋解释,如果效果优于不分型,就意味着中医对证治疗理论的正确性和巨大的临床价值。
实验结果很令人振奋。在多个国家级课题资金的支持下,该团队先后做了心血管、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等11个模型,仅冠心病就完成了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多个临床常见证型,通过准确分型、对证治疗,充分验证了中医分型对证诊疗效果更优的理论。
研究结果的多重影响
刘建勋说,这些拟临床科研,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证型分类的准确性,为症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总结了经验,积累了科学数据。同时,相关研究模型还被反向利用,挖掘出一些已经失落的中医智慧。“比如一些古代的经典方,其实都是在其对应的证型下才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个古方,有的患者用了效果奇佳,有的则效果不明显。被西医诟病为‘没有可重复性’。”刘建勋介绍,通过他们已经建立起的动物模型进行以方验证,可以找到这个证型,让古方对疾病实施“精确打击”。
除了古方,刘建勋认为,目前的中成药使用也面临这一问题。“有时是药品说明书只写了治什么病,没说具体证型,所以非目标证型的患者花了冤枉钱;而有的虽然说明了治疗证型,但由于没有基于科学研究结果描绘的、大家都看得懂的对应证型指标,临床还是会出现用药不准确、不合理的情况。”
刘建勋认为,要评价中药,就要把症候纳入进去。对症下药,正是中医中药的精髓、特色所在。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新药研发、临床前有效性评价和说明书编写方面有巨大的价值等待挖掘。据悉,项目进行中,已有多家国内知名中药企业通过该方式进行新药审批的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结果令审批部门信服。而项目组针对小型猪模型开发的新药,也因效果良好正准备审报新药。
最让刘建勋团队欣慰的是,此前该团队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医诊疗、中药的有效性评价展开。目前,围绕已经建立起的动物模型,他们还找到了新药研发的另一条“捷径”。现代很多中药研发走的是西药的思路,即便是基于已经在临床证明效果的好方子,做的也是中药的体外分离、提取,一一寻找有效成分,再去做药理等这样的路数,工作量巨大,根本做不了复方中药。
而刘建勋团队走的则是被称为“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路子。“我们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动物模型把中药复方给动物灌胃,让动物帮我们一层层排除、筛选,再根据动物具体生物指证的变化来找出有效成分,再进行验证,大大提高了效率。”刘建勋说。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