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眼看时间将近16时,参加通州团分组审议的市人大代表、通州区人大新华街道工委副主任张梅菊还没发上言,她有点着急,因为此次上会,她身负重托——街道上百位60岁以上老人托她反映社区用药问题。一位代表发言完毕,张梅菊赶紧举手发言,“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在社区医院可开的药品种类太少,最后还得跑去大医院,太不方便了。”
听着张梅菊的发言,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副院长陈学明深有感触,他插话说:“这个矛盾已越来越明显。”陈学明拿出一组数据:北京二、三级医院基本药品种类大约是800种至1500种,各类新药、高端药都有,还有一些医院制剂。但社区医院药品种类一般只有基本用药,两者差别很大。
社区医院药品种类欠缺,不仅不方便患者,而且不利于分级医疗模式的建立。陈学明说,北京正在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通州区去年设立了第一个医联体——中医医联体,该医联体以东直门医院东区为核心,联合4家社区医院。本来患者在东直门医院东区首次诊疗后,就可以转诊到社区医院,但由于社区医院药物不全,患者在家门口进行后续治疗就成为空谈。
据记者了解,张梅菊、陈学明的建议已在本市有关部门的计划中。据市卫生计生委此前透露,今年本市将继续扩大社区用药范围,进一步缩小社区与大医院用药范围的差距,使基层服务功能在药品上得到保障,尽可能减少患者因为社区缺药不得不到大医院看病的情况。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