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直播走红,这是一位真才实学的大师。3月底,52岁的“流浪大师”沈巍沐浴更衣、理发剃须,结束了自己26年的流浪生活。
沈巍称,爆红那几日,他享受了非一般的待遇,“一招手就会引起轰动效应”。经人劝说,沈巍成为网络主播。一开始,他紧张,但很快上手,“我掌握了诀窍--怎么逗大家、怎么说点题外话、怎么幽默、怎么挑起气氛、怎么紧扣时代”。直播一个月,沈巍已获打赏二三十万元。
据报道,付钱的人很多--老同学、谈合作的人或者追随他的人。“流浪大师”沈巍则表示,这些天精神疲惫,但物质条件却得到了极大满足--住宾馆、坐轿车,天天有人请吃饭,还有人扶上扶下。
截至5月9日9时,该事件全网信息近2000条,澎湃新闻、东方网、上游新闻等主流媒体聚焦转发,今日头条、网易等客户端纷纷进行了弹窗推送,新浪微博则开设了“流浪大师直播获打赏二三十万”话题,阅读量也已超过68万人次。根据舆情传播走势图发现,该事件的舆论关注度呈持续增长态势。该事件属于社会民生类,观察发现,相关网络信息主要集中在微博平台传播,占比高达82.14%。
分析发现,“流浪大师直播获打赏二三十万”事件网络敏感度较低,网民对此褒贬不一,各平台留言板和评论区多以偏中性的言论为主,理性思考较多,且更多的是对网红现象和生活方式的讨论。媒体方面则显然比较较真,对该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折射一个社会的缩影”“网友刻奇还是审美疲劳”,外媒也对此有所关注,称其为“中国式‘疯狂’”。
该事件热点词云中,“直播”占据的分量最重。此前“流浪大师”沈巍曾表示不想出名,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此次成网络主播并获得了不菲的打赏,被网民质疑,之前还是一副视名利如粪土的样子,现在又当起了网红,难逃“真香定律”(真香定律:前后言行不一的打脸行为)。除“直播”外,“流浪”“打赏”“大师”“理发”“儿女”等关联词汇都获得了舆论关切。
网红是当今社会效应的缩影。走红后的“流浪大师”沈巍被很多人围观,每天都有大量网红为了蹭热度、吸粉从全国各地跑过去拍摄,甚至很多网红无所不用其极,言语十分出格。反观“流浪大师”沈巍自己的直播间,关注人数只有二十万出头,远不及那些靠着跟拍他而走红的网红的粉丝量。有评论称,眼球经济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也诞生了无数网红。当今社会,似乎谁能博得更多眼球,谁就是一位“成功者”,也就找到了赚取经济收益的捷径,网红无疑是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
媒介无处遁形引发“沈巍现象”。据媒体报道,不少外国媒体对“沈巍现象”表示不可思议,从抖音爆红后,如今沈巍的名字已经占据了Twitter,全球社交平台都在关注这位中国“大师”。4月2日,《华盛顿邮报》一篇文为《中国互联网为这个引经据典的流浪汉疯狂,现在,他从名声中逃遁了》的社论,称:在这个媒介无处遁形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楚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自小被设计在一场大型的真人秀中,所有的观众都可以通过直播24小时窥探)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
“流浪大师”神化的背后是消费。“流浪大师”沈巍一副流浪汉模样,衣衫褴褛,一开口却是舌灿莲花、妙语连珠,读的书不是四书就是五经,顿时引来众人的顶礼膜拜。随着事件发展的层层推进,“大师”无疑成了最大的消费品。有媒体表示,原本是一场温情的关注,活生生就变成了一场“嗜流量”的饕餮盛宴。中评网发布评论称,有人蹭热度开直播,有人照相拍视频,有人提着商品请他做广告。沈先生就这样被定义、被表达、被消费。
舆情点评
“流浪大师”沈巍谈古论今,其形象与思想的极大反差被网络捕捉后,随即成了各路人马眼中的大肥肉。此前一篇媒体的报道也是颇有意思:人们最后一次见到52岁的沈巍时,他骨瘦如柴,坐在一辆白色梅赛德斯的奔驰车里,由一位身穿橙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护送。当被问及要去哪里时,沈巍说:“去避难。”
哪曾想,“流浪大师”沈巍的“避难所”却是网络直播间。也难怪有媒体直接用标题《流浪大师沈魏变网红,现身直播间秀才华,说好的不想出名呢》进行质问,部分网民也对其进行了暗讽。此类网红现象,早已如过江之鲫,此前的流浪汉“犀利哥”同样被吹捧为“时尚达人”。
但“流浪大师”沈巍与其不同之处,在于自身的真才实学,文学“硬功夫”一直被舆论赞赏。如一位网民所言,不管是不是大师,至少对得起知识分子的称号。舆论对于沈巍的整体态度仍旧比较认可,即便是遵从了“真香定律”,但因其直播的内容并非爆眼球的浅显,许多观看者表示从中受益。
网络舆论场中的“流浪”不比社会街头的流浪,遇到的情况更加复杂和困难,且往往是心理精神层面的。一方面,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它所涉及的领域和人群更为广阔,相较于现实社会,则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曝光度;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场人员组成复杂,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沈巍可能会遭遇阶段性或特定性的舆论攻击,与被吹捧形成强烈反差,考验个人承受能力。再者说,网红年年推层出新,过气后对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都会造成落差,应对不当容易走向极端行为。
“流浪大师”沈巍投身网络主播,为其后续的物质与精神埋下了隐患,倘若处置不当,可能会造成深刻的伤害。当然,也有网民说,“都是在流浪,只不过流浪的方式不同罢了”。但实际中,舆论场可能带来的伤害,远不是那么轻松便能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