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自己居住的电梯都有这样的需要,会感知、能安抚、可互联的智能电梯建设已在长沙试点,预计2020年将实现“一梯一码”全覆盖。电梯困人时自动报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救援平台;等待救援过程中有视频和语音安抚,减轻被困者的幽闭感和焦躁感;电梯零部件是否需要更换、维保重点在哪里,数据来说话……不久的将来,市民会发现,我们每天使用的电梯,正在对接长沙城市安全建设,变得更聪明、更安全了。
记者近日从长沙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长沙市正在开展智能电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智能电梯“一梯一码”全覆盖。目前,长沙市正在长沙高新区和雨花区进行试点。
智能电梯将如何实现“智商上线”?变聪明的电梯与市民出行安全有何关联?对于这一公共出行设备升级,是不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进试点区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问题预判
数据分析为电梯运行安全“治未病”
什么是智能电梯?智能电梯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对电梯运行状况实时在线监测,进行数据收集,实现两个转变,即“应急响应救援”转变为“实时在线救援”、“事后故障维护”转变为“事前问题预防”。记者觉得,用“有病治病,没病防病”这一中医理论解释智能电梯大数据发挥的作用非常形象。
现有的城市电梯管理也有数据基础,但它是单向的、静态的。2014年,长沙市搭建了96366电梯应急处置与安全管理系统,将全市所有在册电梯进行编码。“长沙市8万多台电梯的数据底数,就是通过逐台电梯编号得来的。如果市民被困电梯之后报警,若说不清楚所处地址,报这个编码,管理系统通过后台数据调取,能判断被困者的位置,开展救援。”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有富介绍,目前,长沙市电梯应急处置平均用时约19分钟,在全国处于较先进的水平。
相比之下,智能电梯“智商充值”最突出的体现是多向、动态的数据收集,能将以前半年甚至一年才更新一次的数据变为半月甚至即时更新。可以说,对电梯运行数据进行收集,是智能电梯的“基本功”。长沙高新区试点的“智能电梯二维码电子标签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高新区模式”)和雨花区绿地之窗小区的“智能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系统” (以下简称“雨花区模式”),均以此功能作为智能电梯的数据基础。
据悉,长沙高新区有3000多台电梯,通过在梯厢里增设电子标签,实现“一梯一码”的数据管理。
在长沙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电梯里,记者看到,一块金属质感的方形条块张贴在梯厢里,条块上刻有一个3D激光防伪二维码电子标签。记者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电梯的相关信息包括编码、安装地址、使用单位、维保单位、检验单位、检验日期、维保日期等一目了然。该系统服务提供商介绍,每一台电梯的基础数据、维保数据、检验数据的动态变化等,都将实时汇总到系统平台,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物业单位、监管部门可以随时通过数据变化,掌握电梯的运行管理、维保等状态。
而“雨花区模式”如何?系统开发方长沙凌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海涛介绍,这个系统集运行数据统计、物联网监测、应急处置和维保信息化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记者在试点区域绿地之窗小区看到,安装了传感器等前端装置的电梯,收集到的信息(电梯开关门次数、钢丝绳弯折次数等)实时传输到系统后台,物业、维保人员根据数据评判电梯的运行状况、故障的趋势、零部件更换时机建议等。
“例如,电梯门的触点装置,设计使用寿命大约为开关十万次,但客流量多少决定其开关的次数。以前对于这个装置是否要维修,主要依靠维保人员的经验,存在过度维修或维修不及时等风险。智能电梯进行数据收集后,该装置运行9万次时就会发出维修提醒警报,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让维修的钱用在刀刃上。”长沙市市场监管局特设处负责人胡湘林介绍,这样的电梯能有效延长使用寿命6年至8年,极大节约成本。
在绿地之窗小区物业部门负责人看来,这样还可减少物业和业主使用维修基金时的纠纷,“业主不信任,总认为物业和安装人员在电梯维保的零配件上搞名堂,装了这个系统,电梯维保更有依据、更透明,也让电梯维保的钱花得更透明。”
痛点解决
维保智能监管督促日常维保有数量更有质量
人梯配比差距太大、维保不及时不到位,是掣肘电梯运行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沙在册电梯有8万多台,监管人员只有数十人,维保人员只有千余人。根据有关规定,特种设备必须半个月维保一次。但在实际操作中,且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导致电梯维保市场低价竞争、以修代保、不修不保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实现电梯维保监管智能化,是智能电梯平台力破的痛点和难点。
记者采访时发现,“高新区模式”的后台数据显示,在用电梯3103台、停用电梯1台;电梯使用单位245家,在保维保单位43家,登记的维保人员215人,人梯配比是14.44。每台电梯的数据库一一记录了该台电梯的维保信息,包括维保单位、人员等,同时设置了维保打卡时间以及半个小时的维保时长,以确保维保人员到位,否则将拉响信息警报。“也就是说,维保人员必须在维保点停留半个小时,否则会被系统警示,督促维保人员到位。”系统开发方湖南智眼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物业方、管理方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从事物业管理的李先生认为,现场打卡操作时间并不完全等于维保用时,维保人员应将维保操作记录进行上传,以确保维保人员按要求对电梯的制动系统、曳引系统等进行了实实在在的保养。
“雨花区模式”在推进维保信息化方面更注重全流程的监测。该模式通过GPS定位的智能维保签到技术,在维保计划、维保任务、维保人员管理和维保现场取证等方面对维保人员提出要求,并进行考核。
安全加码
AI导入+电梯物联,预计救援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现有的电梯基本是相对独立的,智能电梯搭建平台大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梯与梯、梯与平台中心的连接,缩短电梯困人时的救援时间,提升电梯运行安全。在绿地之窗小区,记者实地体验了一把。
“你好,我现在被困在小区电梯里了!”记者和工作人员走进该小区一栋单元楼的电梯,任意停留在其中一层,然后按下互动屏的紧急救援按键,发出救援呼叫。
“您所在的电梯位于绿地之窗小区七栋二单元12层。”电梯里传出一个声音,并告知已联系物业和电梯维保单位的工作人员。
几秒钟之后,置放在梯门左侧的电子屏上跳出一组动画画面,介绍被困电梯时应如何调整心态、不要做哪些危险动作等。
记者了解到,区域内联网的电梯将把一键报警、平台接警、故障视频、多方通话、就近救援等功能集中于系统,救援时间预计缩短一半以上,排查故障时间预计节约近七成。
AI的导入是电梯变聪明的又一基因。记者了解到,绿地之窗小区的每一台电梯都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居民进入电梯,人脸识别系统能对其身份进行认定。”谢海涛介绍,这个功能有助于协助公安机关、综治部门开展社会基础治理。对于物业管理部门来说,这个系统也有利于为电梯内发生的纠纷界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