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好孩子,这一代人看的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人才,人才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由于父母都要忙于工作,没时间照看孩子,暑假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选,这种方式被专家们称为“隔代寄养”。 要开学了,不少父母忙着赶回老家,把孩子接回南京,或从南京的父母家接回孩子。“说实话,婆婆带孩子一个暑假,我觉得孩子身上现在一身毛病,后面开学又要花一段时间来调整。”家住南京豆菜桥的市民冯女士说。不过,婆婆也非常委屈:“带孩子不就是要他玩吗?我们辛苦一暑假,他们反而说我们把孩子宠坏了”……
对此,教育和心理学专家提出,隔代寄养虽有优越性,却也凸显弊端,年轻父母们应“寄养”有度,尽可能多地承担教养重任,才可促进孩子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留守儿童”吐槽
爸妈都在国外,我也很想他们
记者调查时还发现,在南京,隔代寄养并非只是忙碌的“80后”、“90后”上班族所采取的教养方式。近年来,大量离婚家庭和父母在国外,导致的“留守儿童”的出现,使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也成为隔代寄养方式下问题多发的“高危人群”。南京很多小区都有父母在国外的孩子,他们一般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等孩子长到6-10岁了,能照顾自己了,父母才将孩子接到身边。“其实有爸妈帮带孩子已经很不错了,”市民陈女士说,他们夫妻俩都在西班牙,平时只能把孩子直接托给保姆。在采访中,谈到“带孩子”的问题,不少“80后”、“90后”都挺无奈。
“我妈妈在美国,我上小学就过去找他们了。”5岁的佩佩说。她的父母常年在国外,每天下午保姆带她去小区里玩,她都要跟别人强调她的父母,“关键是,也没有人问她,她逢人就这么说,就怕别人以为她没有爸妈。”佩佩的保姆告诉记者。
上班族吐槽
祖辈溺爱是“隔代寄养”最大问题
和3岁多的女儿贝贝分开一个暑假,终于要去安徽老家把孩子接回南京了,家住南京河西的王女士给女儿“视了个频”,非常开心地告诉孩子要去接她。没想到女儿竟一脸漠然地瞥了她一眼,就直喊外婆,然后把视频挂掉了。
家住豆菜桥的冯女士刚把4岁多的儿子从徐州接回来,便发现儿子十分“叛逆”:“现在,儿子做事情完全没有规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回老家前作息都很有规律,过了一个多月我之前的努力完全白费了!”
王女士和丈夫平时基本在国外照看生意,所以孩子从小就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平常在南京,寒暑假也会把孩子带到老家去。“我觉得孩子可能不需要我,”王女士说,“她从来不要我抱抱,外婆离开她一秒钟都不行。”不过让王女士担心的,是外婆对孩子十分宠爱:“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外婆不仅不及时制止,还帮她把玩具搞到。外公也是对她有求必应,她把脚拿到桌子上吃饭也不管。”祖辈的“溺爱”导致孩子接回家后“不服管”,很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每次把孩子从外婆家接回来,都要狠狠揍一顿才能老实。”王女士说。
老人也吐槽
带孩子,反正我们怎么做都不对
“我儿子是律师,媳妇在银行工作,大孙子5岁了,小孙子才1岁,他们忙得连喂奶都来不及,怎么带孩子、陪孩子?”家住南京河西元通附近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老伴以前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盐城一家幼儿园当老师 ,所以对于孙子的教育,两人本来还挺自信的,“大孙子5岁了,我看小区其他孩子都会背乘法表、会念书、会说英文,我就去书店买了书,回来教。”但是教了两天,儿子就过来委婉地跟他说,他吐字不准确,而且有些内容教得太超前,超前教育不好。“我不教的时候说我天天就知道带孩子滑滑梯,教了又说教得不好。”气得张先生一天没理他儿子。
接受采访的一些老人跟记者抱怨:“带孩子,说我这个习惯没养好,那个又没教好,太溺爱。反正我们怎么做都不对。”
专家观点
双方相互理解很重要 要一起“与时俱进”
有心理学专家认为,研究案例表明,隔代寄养有两大特点。一是“重养轻教”。祖辈们教育观念陈旧,认为衣食住行就是养育孩子的全部,很少关注孩子早期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二是“施教不当”。俗话说“隔代亲”,老人们更溺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蛮横、自私等不良性格,使孩子成为家中“小霸王”的同时,可能也会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等人格特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有教育专家认为,隔代寄养其实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老人和子女要相互理解,双方要“与时俱进”,不要一味指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应该清楚地知道,角色定位的明确性很重要: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人,祖辈是家庭教育的辅助责任人,“所以,保持以孩子为本,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破坏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握这个原则,每个家庭都会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