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新闻> 医院新闻 >概况

市属医院专科如何破局?广州这个科室有“底气”

发布时间: 2021-02-23 11:18:36      来源:网络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来,双手拉着弹力带,慢慢地向两侧拉伸……”在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里常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护士除了打针换药,还带患者们“做操”,并耐心地进行示范。

“来,双手拉着弹力带,慢慢地向两侧拉伸……”在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里常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护士除了打针换药,还带患者们“做操”,并耐心地进行示范。

这一个小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大效果”——经过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恢复得更快,精气神也更好了。有的患者出院后定期回科室参加心脏康复训练,还爱上了这项训练。

2021年伊始,广州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批2021-2023年“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在广州这个三甲医院林立,学科竞争激烈的地方,市属医院的专科如何才能“破局”?这个科室为何大力推动心脏康复工作?近日,广州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丽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的专访,揭秘作为市重点学科建设的“底气”。

学科发展

建设“区域性心血管疾病全生命线管理中心”

南方日报、南方+: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医疗高地”,有很多有学科优势的三甲医院。此次广州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批2021-2023年“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有哪些优势?

李丽:我很喜欢广州这个城市,虽然竞争大,但也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我看来,市属医院的专科发展,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后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再结合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医院的具体情况,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海珠老城区,有非常多高龄的患者,80岁以上老龄患者很多,为此我们也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我刚来广州的时候就遇到1例102岁的老人做心脏起搏器。其它的心脏介入手术比如心脏支架,我们团队的技术水平也已经很好了。心脏病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心血管是以慢病为主的一类疾病,单纯做手术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开展心血管疾病新技术治疗的同时,很注重做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另外I期康复主要由护士承担,这不但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价值,我们发现医患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南方日报、南方+:这一系列的做法,是否也是响应您提出“广州市区域性心血管疾病全生命线管理中心”的发展目标。能否请您展开介绍一下?

李丽:对,心血管疾病需要全生命线管理,不能做完手术就不管他们了。心脏康复训练分三期:在一期康复中,护士在病房里面带着患者做,强度最小;二期,就可以走出病房,到我们的心脏康复室去做;三期,就可以走出医院,进行社区或者家庭康复训练。

除了康复训练,我们还会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护士会定期联系患者,告诉他什么时候要去医院,甚至会告诉他哪个时间段去找哪一个医生,根据亚专业方向进行评估。5年前我们就开始了对支架术后的病人进行出院后管理,现在随访的比例超过90%。

下一步,我还希望能够用好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到社区、到家庭建立起来一个心脏康复的闭环管理流程。心脏康复有5大处方,分别是药物处方、运动处方、戒烟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如果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来做线上评估,患者就可以在家直接点击进行。未来我还希望能够让心脏康复的项目进医保,这样即有利于心血管慢病的康复,改善远期预后,也会降低再住院率,长远来讲一定是节省医疗开支的。

心脏康复

从“奢侈品”变成“实用品”

南方日报、南方+:不少医院的心血管专科“重手术,轻康复”,您的科室为什么这么重视心脏康复?

李丽:心脏康复在西方国家发展得比较早,以前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看过他们的心脏康复,但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就好像“奢侈品”一样。如今,我们国家的心脏康复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有一年我去沈阳军区总医院开会,与韩雅玲院士说希望参观一下病房,我就看到了那里的心脏康复区。那里布置得很温馨明亮,还放了很多健身的东西,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很多。回来后我们马上着手开展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年就派了医生和护士到韩院士的医院学习。几年实践下来,我发现病人的获益远远超过我们想象,恢复得特别好。

南方日报、南方+:一开始推进心脏康复,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患者的评价如何?

李丽: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不容易,有的病人会不理解,常常说我去健身房一样啊,或者我自己走走路也可以啊,等等的。说明宣教做的不够。心脏病人的康复需要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由专业的医生给出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过一个阶段再评估再调整方案,这样才能真正获益。坚持好的病人获益就好。比如2016年,我们救了一个急性心梗的病人,他叫老盖,血管做通了,药物方案也很全面了,但是病人走几步路都会喘,上不了楼梯,心衰很严重。当时我和他说,等我们心脏康复做起来,你一定要来试试。

我们心脏康复区揭牌那天,老盖第一个来了。他一开始很虚弱,一周只让他做一次训练,后来他来的次数慢慢增多,进行训练一个多月以后,老盖的精气神明显好了很多,上楼梯也不喘了。有一次我在看门诊,候诊的老盖听到我在给一位病人讲心脏康复,他就冲了进来,拍着胸脯说这个训练真的是太好了。现在他已经坚持训练4年多了,如果不了解他的病史,还真看不出他是病人。

学生带教

责任心是当医生的第一要素

南方日报、南方+:您曾任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和业务副院长,也曾到德国伯恩伊丽莎白医院当访问学者,如今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当初为什么选择当医生?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李丽:我其实也不清楚为什么当初选择当医生,只记得从小家里人和亲戚们都管我叫“白衣天使”。呵呵,命运所使吧。后来在大学一接触医学,我就感觉非常得心应手。我觉得能够学医特别幸运,这个职业我既适合,又喜欢。我很享受做医生的成就感,尽管的确很辛苦。毕业后在医院轮科,我选择了挑战性比较大的心内科。

那时候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主任盛铁仁教授特别严厉,上海人。他查房的时候,是不允许管床医生看病历的,患者的化验结果、病情变化都要记在心里。有一次查房的时候一个同事不记得病人的验单结果,他就把病历直接从窗户扔到下面花坛上去,管床医生就一边反省一边灰溜溜地去捡病历。那时候年轻医生接受的培养真的非常严格。回想那段经历,是我一生的受益和荣幸。

南方日报、南方+:对于自己的学生,您也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吗?

李丽:我觉得做医生首先要强调负责心。来到广州我对年轻医生的要求也严格但还是远不及我那时候的主任。对他们发火的原因多数是他们对病人操心不够,有些同事说是我的要求太高了,说他们的200分是我的60分。

每周四上午11点,我们都有“铁打不动”的例行阅片会,把过去一周的病人手术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有一天我去得比较早,就坐在那里看病历,结果越看越生气。虽然病历是规培生写的,但是上级医生作为指导老师没有怎么把关。很多地方都有问题,但他们就这样把字给签了。连看了三份都不行,我那天直接撕了两份出院小结,什么话也没有讲,当然管床医生看见了的,批评的效果已经有了。我始终认为责任心是当医生的第一要素,你再聪明,读的书再多,手术做得再好,但如果不操心病人就都是白搭。

成长经历

尊重每一条生命

南方日报、南方+:从医这么多年,您有没有最难忘的一个患者?

李丽: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那时我还只是助手,护送病人往手术室推的时候,患者因为剧烈疼痛而挣扎。记得我当时对他说,“你坚持一下很快就好了,我们都在,很快就会好的!”他真的就安静了,我的话给了他安慰和信心。但那场手术并不顺利,后来我在重症监护病房守了这个患者一夜,凌晨4点多他心脏骤停,我冲上去给他按回来了,但早上7点多他还是去世了。家属看到我们很辛苦,表示理解和感谢,但回到家里,我就啕嚎大哭。很难承受眼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

这次事件应该是促使我去攻读博士的原因之一,当时选的导师就是这个患者做的手术业内最牛的盖鲁粤教授,他是北京301医院的。面试那天我把这个病例讲给盖主任听,他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如果是我做可能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患者遇上不同的医生,就有可能面临着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医生一定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做到百分百成功很难,但至少要有追求百分百的想法。这个职业太特殊,是一种挑战,是与病魔和死神的博弈。

南方日报、南方+: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做一名好医生?

李丽:做个好医生是需要情怀的。

我觉得要当好医生,首先要掌握很好的理论和技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人体太复杂太精密了,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真的是得“活到老学到老”,另外医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认真对待,要充满同情心,与患者的沟通中要懂得换位思考。我会时常鼓励病人,给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尽可能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朱晓枫 李细华

 

通讯员 孙冰倩

标签阅读: 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心血管内科 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