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新闻> 药品之窗 >概况

调整医保药品目录 赋能临床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0-20 16:30:09      来源:互联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最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并将在11月公布结果,明年1月1日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最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并将在11月公布结果,明年1月1日落地执行。自2018年至今,医保药品目录已先后进行4次调整,建立了“一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新机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的建立,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更为我国重大疾病治疗比肩国际水平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个导向和三大特点

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在“保基本”基础上,坚持以满足人民基本用药为需求导向,关注重大疾病、慢性病、罕见病等领域,扩充目录内药品,覆盖临床必需;以提升药品经济性为价值导向,遴选疗效确切、性价比高、可及性强的药品纳入目录;以提高医药行业研发能力为创新导向,明确了“鼓励创新”的调整思路。新机制具备三大特点。

公平性强。新机制采用了“申报制”,标志着目录外药品的调整范围实现了从“海选”向“优选”的转变,极大提高了效率和规范性;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覆盖面广。新机制取消了目录内原有部分药品的支付限定;新纳入的药品进一步满足了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治疗用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临床用药空白,丰富了用药层次。

针对性强。新机制引入非独家竞价药品规则,调整非独家药品准入方式,改进一些药品续约规则,程序更加科学高效。同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更注重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倾斜。

支持创新、价值购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快了我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得益于新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医保准入—市场扩量—创新投入”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环境,从供给侧实现重大疾病、慢性病、罕见病等治疗领域全覆盖,为满足临床不断增长的治疗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药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在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下,目录内药品结构大幅优化,新增品种填补了众多临床治疗领域空白,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疾病治疗用药,以及儿童用药等保障短板在不断补齐,推动了我国重大疾病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

在患者群体大、用药时间长的慢性病领域,得益于医保谈判“以量换价”策略,相关药品可负担性显著增强。通过引入准入谈判,让诸多“天价药”谈出“平民价”。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进入药品目录后,药物治疗费用由每年20万元降至5万~7万元,覆盖8种适应症,显著降低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需长期用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负担。

针对慢病领域中精神疾病治疗的两大“痛点”——患者依从性差、疾病复发率高,在新机制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该药物可显著降低患者用药频率,提高临床治疗的便利性,有效预防复发,为我国约1000万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归社会带来更大可能。

针对我国高发的肺癌、肝癌、胃癌和乳腺癌,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机制在保障患者获得有效救治和医保基金“不穿底”之间做到平衡:一方面,将临床亟需的具有创新性、指南推荐的靶向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填补了保障短板,提升了药品可及性;另一方面,促使抗肿瘤药价格大幅下降,提升了患者可负担性。

与过去相比,近3年抗肿瘤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时间更短,一半以上的抗肿瘤创新药在获批2年内进入医保目录;国产抗肿瘤药比例也更高,平均降价幅度接近65%。新机制使得临床亟需的抗肿瘤药大量进入目录,改善了肿瘤治疗的整体环境,使这些重大疾病的药品保障达到国际主流水平。

近年来,部分罕见病高值药品也陆续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罕见病用药保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获益风险比。经谈判,该药价格从70万元降至3万余元,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带来了生的希望。再如,人凝血因子Ⅸ是治疗和预防俗称“玻璃人”的乙型血友病的特效药。在被纳入医保目录后,该药价格下降近40%,报销比例接近100%,让更多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随着改革的持续完善,以价值为导向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走向常态化、长效化。这势必会让更多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得到提升,推动我国医疗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接轨,为健康中国建设赋能加速,让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标签阅读: 药品目录 调整医保药品 临床发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