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公众的器官捐献热情,必要的利益激励和保障机制固然不可或缺,但还需要社会观念的更新、公平正义的跟进。
日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我国正在创建符合国情的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将考虑实行激励机制,给予捐赠者一定的人道救助经济补偿,比如住院医疗费用的减免、捐赠者家庭的医疗保险、困难救助、学费优惠、税费减免,包括殓葬费用等都可以纳入考虑。
器官移植被称为当代医学界的一大奇迹,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了新希望。但正如黄洁夫副部长所说,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公民器官捐献体系,移植事业将成为“无源之水”。就我国目前现实看,公民捐献意愿低迷造成的“器官荒”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尽快破解。
有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约有100万人等着“换肾”,约30万人等着“换肝”,等待心、肺、小肠、脾、胰等其他器官移植的约20万人,而有幸能顺利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只有1.3万人。供体稀缺,使很多患者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生命。
从“开源”的角度看,在器官捐献中引入激励机制,既是一种制度化的倡导,也有利于保障捐献者尤其是贫困弱势捐献者权益,对唤起公众的捐献热情,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在国际上,激励机制也是鼓励器官捐献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也应看到,器官捐献难在我国有其特殊国情和复杂背景,单靠利益激励还难以打破坚冰。
首先,观念束缚是制约捐献的重要门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留全尸”“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影响,不少人拒绝捐献,与其说是利益考量,不如说是思想障碍。其次,在器官资源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人们对分配问题更为关注,也更多一些公平焦虑。比如,目前器官分配信息透明度不够,器官非法买卖时有耳闻,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们的捐献热情,如何将器官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在程序和结果方面实现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与透明,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由此,点燃公众的器官捐献热情,必要的利益激励和保障机制固然不可或缺,但还需要社会观念的更新、公平正义的跟进。这就需要对接文化传统和公众心理,进行富有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的宣传教育,逐渐养成乐于捐献、自觉捐献的公益氛围。
同时,也需要建立公正公开的器官获取和分配体系,让人们看到自己的爱心被善用,感受到捐出的器官以正义的方式实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引入捐献激励机制,明年春节后将在全国铺开的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等制度建设,同样值得关注,也期待在实践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