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晚年的生活更加的需要丰富,对于精神和锻炼都是必需品。身体健康对老人固然重要,但由于生理或社会等多种原因,老年人在步入晚年后可能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些心理问题也会辐射到身体,导致健康恶化。对此,多位权威精神心理领域专家通过《生命时报》发出呼吁:老年人急需“精神保健品”。
精神疾病困扰全球老人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的从医生涯中,她为许多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解除了心灵困苦。孙新宇给记者讲述了两位老人的故事: 第一位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退休前在一家研究机构工作。她与老伴知识层次相当,感情很好,相濡以沫。五六年前,老伴因心血管病去世了,走得很突然,对她打击很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日夜思念,总想着老伴在世时对自己的好,精神状况很差。老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国外,虽说很孝顺,经常打越洋电话回来嘘寒问暖,但却鞭长莫及,很多事情帮不上忙;另一个孩子经济状况不太好,工作和家庭压力很大,不仅难以照顾到母亲,甚至对老人有经济上的索求。前段时间,老人患上了心血管病,自理能力下降,开始反复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国外的孩子能否照顾好自己,于是动不动就掉眼泪,自觉是别人的负担,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许多安眠药。一天,她将安眠药全部服下后,打车去了老伴的墓地,企图自杀。到达墓地时,药物开始起效,老人摔倒在路边,所幸被行人发现及时送院。老人最终被抢救过来,并在北大六院诊断为抑郁状态,经治疗后情况慢慢好转。
第二位老人是一个医生朋友的父亲。当时朋友找到我,苦笑着说,他的父亲“几乎把所有科室都看遍了”。最初,老人说胃不舒服,吃不下饭,但去消化科没有查出大问题。老人又说心脏憋得难受,但心内科也没查出病来。后来,呼吸、神内、泌尿、骨科、中医科……能看的科室都看了,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胃镜做了好几次,肿瘤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但老爷子还是怀疑自己得了很重的病,每天吃不下睡不着,就在家翻医书,研究自己的“病”。最后,医生建议他去看看心理科。老人的表现是典型的疑病症状,是抑郁的一种表现。在医生和家属的劝说下,他同意尝试接受治疗,抗抑郁药治疗两三周后情况就有好转,不到两个月他就恢复正常了。
如今,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已被大众熟知,但老年人似乎是这些疾病中被忽视的群体。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孙新宇说,以抑郁为例,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国外患病率达2%~4%;如果用症状学标准,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可能达到20%;有情绪问题的人可达半数。在国内,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4.4%。由于很多人的抑郁症状并非一过性的,甚至会反复发作,对生活影响大,自杀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说,老年人的自杀率最高,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急剧升高,这与全球情况一样。孙新宇介绍说,国外的数据显示,自杀的发生率可达47.8/10万人口,美国85岁以上老人自杀发生率高达55/10万人口。老年人自杀往往会事先计划好,而年轻人更多是冲动性的。数据显示,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可达25%,而年轻人约为5%。
心魔带来慢病和自杀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对老年人来说,退休、空巢、躯体疾病、婚姻变故、子女关系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因。孙新宇从专业角度指出,老人罹患精神障碍,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生物学原因。进入老年期,包括大脑功能在内的诸多生理功能都在退化,躯体的疾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54%,超过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病。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而精神心理活动的维系需要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二是个性原因。有的人性格较敏感、内向,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对心理打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有的人比较开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就小一些。此外,人老了往往更固执,考虑问题比较极端,不容易跟人交流,也是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是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以前是独当一面的领导,如今精力衰退,会有很深的失落感。老年丧偶是突出的负性事件。很多老人对老伴从感情到生活习惯上都有依赖性,突然只剩自己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肯定会感到孤独。即使孩子很孝顺,也不可能取代老伴的地位。而再婚压力、子女经济纠纷、随子女到外地居住等,都让很多老人无所适从。
上述问题除了让老人陷入心理困扰中,还可能带来躯体疾病。研究表明,抑郁和躯体疾病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比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抑郁则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抑郁症可直接引起心血管病,且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李献云则指出,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加上躯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自我照料的能力也会日渐减弱,人际交往圈子缩窄甚至自我隔离,没有价值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再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可能会导致自杀。躯体或精神疾病、长期遭受刺激或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低、曾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有过自杀行为以及有明显的无用感、无价值感、绝望感等。这些危险因素具备的越多,自杀的危险性越高,因此需要老人的子女、家人以及社区、社会多加关注,增加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老人适度运动并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希望感,必要时应积极寻求帮助和尽早就诊。
子女关爱胜似良药
早诊断、早治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来说意义重大。孙新宇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好,90%以上都能治好。因此,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尤为重要。
抑郁的核心是动力下降、精力下降、兴趣丧失。孙新宇说,很多老年抑郁患者的表现形式隐蔽,症状更多集中在对身体或晚辈的过度关注上,表现出易怒、焦虑和身体症状。资料显示,约80%的老年抑郁患者存在记忆减退的主诉,有明显认知障碍者占10%~15%。如果一个老人担忧的事突然多了,喜欢做的事不做了,跟外界交流少了,总说身体不舒服,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一旦情绪变得极端,自我封闭,不跟人说话,怕别人瞧不起,自杀风险就高了,需要赶紧去精神科就诊。
专家同时给老年人开出了“精神保健品”,照此执行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子女陪伴和电话是解压剂和暖心剂。孙新宇说,老人就是“老小孩”,他们会更依赖孩子。“临床上,如果一个患病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统较好,他的预后就会很好。如果子女的关爱到位,老人甚至不会得病。”建议子女每周给父母打2~3次电话,一个问候的电话犹如暖心剂,会让父母感受到爱的温暖。孙新宇说,年轻人有时间要多陪陪老人,不仅是吃饭,还可以带着老人看看电影、外出游玩等,和父母一起活动犹如解压剂,能缓解因孤独带来的抑郁感。
社区花样活动是强心剂。在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能被管理起来,获得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还可以组织益智游戏活动,如象棋、围棋、书法、绘画、手工、健康舞蹈、合唱团、京剧等,老人的孤独感就能得到显著缓解。这种社区支持犹如一剂强心剂,让老人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医疗帮助和健康宣教是镇静剂。如果老人出现可疑的精神症状,要找精神科医生看,以免走很多弯路。特别是有高自杀风险时,千万别讳疾忌医。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犹如一针镇静剂,让老人平静地生活。
李献云最后呼吁,自杀是能够预防和干预的,有自杀的想法和冲动不要害怕,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早摆脱痛苦。做儿女的要多关心老人的思想和心情,更得了解老人需要什么,提供老人最需要的关心。如果老人的情绪变得糟糕,表现出厌世心态,尽早陪老人就诊和接受正规治疗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