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解:
1痈疡:病名,指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泡,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印起发烧,寒战,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2疽:毒疮名,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热重而毒陷肌肉,筋骨连五脏,使气血枯竭,因而筋骨好肉腐烂无余的称为疽。如寒湿凝滞,平塌白陷,坚硬木痛,皮色不变,按之不焮热,化脓收口迟缓,都当作阴证的疽。
3瘰疬:病名,多生在颈部,有时也发生在腋窝部,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或腋窝部的淋巴结,而引起的,症状是局部发生,硬块,溃烂候后,经常流脓,不易愈合。
1什麽是痈疡剂?
凡用以治疗痈疡,疮疡一类方剂,称为痈疡剂。它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常用在体表痈疽(ju),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
2痈疡致病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辣之物;
2外因:有外感六淫;
3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伤,扭伤,虫兽咬伤等。
上述病因,导滞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瘀积化热,甚者肉腐为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等,而成为痈疡。
3痈疡的分类与辨证法:痈疡有体表和藏腑之说。痈疡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
1】 痈疡体表辨证与一般辨证的区别:
是将体表局部证状和全身病情,结合在一起辨证,以此分为阴阳虚实,及善恶顺逆:
1》如肿形高起,范围局限,根脚收缩,皮肤红赤,灼热等,属阳证;
2》如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色不变等,属阴证。
痈疡辨证,常要结合内外传变分析:如颜面疔疮,可因热炽盛,而“走黄”“内陷”,反之内脏有病,体表局部也有表现。如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2】 痈疡发于内脏腑辨证,与一般辨证区别:
治疗法则: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
痈疡发于脏腑治法: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实热阳证:初起宜清热,消散热结,清热解毒,坚溃消肿。
代表方:仙山活命饮。
2虚寒阴证:初起宜温补散寒,以使阳和结散,及消法的应用。代表方:阳和汤及成药小金丹。注1如病在上部头面,颈项为病,由风热上干者,以疏风散热为主。代表方:牛蒡解肌汤。
3】 体表痈疡治法:
1外治法: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2内治法:分为一二三期:
一]初期起时,用消法,用于痈疡尚未成熟,可使毒散肿消,制止成脓,免去手术切开。因痈疡初期,各症候不尽相同。消法又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行气,活血行瘀等。
二]痈疡中期或早期即用:托法:托补方药:可使内毒移深就浅,促使易溃易敛,适应于邪盛毒深,正虚邪陷,脓盛难溃之症。
1内托治法:以消散透脓为主,兼以扶正。
2补托治法:以扶正与透脓两顾;
三]痈疡后期:用补法:用于气血皆虚,或脾胃肝肾不足,见有脓液清稀,疮口久溃不敛等症。
1通过补益方药,对气血不足的,未溃痈疡,主要是培补本元,可托毒外邪,使其速溃早敛。
2病在中部,胸腹背,气郁火毒为患者,以解郁疏肝,泻火解毒为主。代表方:丹栀消遥散,黄连解毒汤。
3病在下部(下肢或上肢)脱疽,病在瘀阻筋脉,火毒内郁阶段,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代表方,透脓散。
4凡正虚毒结,难以溃透之证,是以扶正为主,兼以透脓溃坚。代表方,黄芪内补汤。
5凡因体表疮疡,而至阴黄,气血皆虚,或由虚而致痈疡难溃,难敛者,皆可使用补法。但具体选方(指补方)应按阴阳气血不足,为辨证依据,以区别论治,而不是举一方,可代表一类。补法应结合补益剂,有关方剂,综合分析,选择应用。
6内部脏腑痈疡治法:如肺痈之证,是肺为痰热,瘀血互结,治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为主,使痰化,瘀散,脓祛生新。如肠有湿热郁蒸,气血结聚,治以泻热破瘀。
医家钱乙认为:“疮疡病,五脏各有一证,肝为水泡,肺为农泡,心为斑,脾为疹。归肾者,皆变黑,而难治。”《各家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