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偏方> 妇科偏方> 妇科杂症偏方 >概况

治妇人腹痛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发布时间: 2016-03-02 17:10:36      来源:网络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小腹,是指人体腹部的下部,从解剖角度来讲,位于脐下与骨盆之间的位置,包含了膀胱、男性的前列腺、女性的子宫及其附件、部分肠道等重要脏器,因其位置偏下,又称下腹。临床上引起小腹痛的原因

小腹,是指人体腹部的下部,从解剖角度来讲,位于脐下与骨盆之间的位置,包含了膀胱、男性的前列腺、女性的子宫及其附件、部分肠道等重要脏器,因其位置偏下,又称下腹。临床上引起小腹痛的原因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有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卵巢、子宫疾病等,若为突然发作的小腹剧痛,则应警惕肠道溃疡穿孔、宫外孕破裂、内出血、结石嵌顿等急腹症。

病机:冲任失调胞脉受损

中医学将小腹的中部称小腹,将小腹的两侧称少腹,在临床上很难将此两者截然分开,故经常通称为“小腹痛”或“少腹痛”。因女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小腹部是女性生殖器官所居之处,故小腹痛又是女性临床常见病,多见于育龄妇女,古人称之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腹、少腹作痛,受凉加剧,可同时伴见小腹坠胀,腰骶酸楚,或伴见月经不调,或伴见白带增多。中医学认为,引起女性腹痛的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或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根据临床兼见症状,又可分为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类型。肾阳虚衰,乃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度,以致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而发生小腹痛;血虚失荣,多见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忧思太过,或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耗伤血气,以致冲任血虚气弱,运行迟滞,胞脉失养而致小腹痛;若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以致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湿热瘀结,多为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凝滞,见于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治则: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刘启廷教授根据少腹痛乃冲任不荣、胞脉不通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认为引起妇人小腹痛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血虚寒凝、气机不畅、瘀阻胞脉,血虚为本,寒凝为标,总结治疗女性小腹痛的经验方温经活血化瘀汤,组方精炼,疗效显著。

方药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生蒲黄20克,制五灵脂20克,小茴香15克,干姜15克,肉桂15克,没药10克,延胡索15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补血活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组方依据:小腹痛,指小腹疼痛、发凉,或痛而伴有积块,或少腹胀满而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子宫肌腺病、附件炎、盆腔炎及膀胱炎等疾病中。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滞寒凝,疏泄不畅,血瘀留滞,冲任受损,胞脉失养,结于少腹。故症见少腹积块作痛,或伴月经不调等杂病。治宜逐瘀活血、温阳理气为法。药用当归、川芎活血补血,行气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小茴香、肉桂、干姜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没药、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加减运用:伴见少腹坠痛者,加橘核以行气散结;伴见尿急频者,加覆盆子、桑螵蛸以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伴见尿浊者,加芡实、金樱子以益肾滋阴、收敛固摄;腰痛甚者,加续断、桑寄生以补益肝肾,强健壮骨,通利血脉;若两胁胀满者,加香附、枳壳、柴胡、青皮以疏肝理气,除胀止痛;病久气虚甚者,加人参、炒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瘀阻膀胱而致癃闭者,加琥珀、炮山甲以化瘀通窍。

典型病例

刘某,女,37岁,2012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小腹阵发性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一年前因意外怀孕,在当地诊所取“流产药”口服,服药一周后因流血较多在县医院行清宫术,术后月经如期而来,但月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暗,有瘀血块,伴见小腹坠胀疼痛,经前头痛、腰痛,平素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西医按“子宫肌腺病”治疗未见好转,自觉半年来有逐渐加重趋势,求助中医。刻诊如上,小腹坠胀作痛,自觉腹内发凉,腰骶酸楚,伴见心烦、口干苦,但不想喝水,乏力肢凉,食欲一般,睡卧怕风,多梦易惊,二便正常,白带不多。

查见患者形体偏瘦,精神紧张,面白无光泽,四肢欠温,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结合体质学,当属阳虚体质。腹痛坠胀、畏风怕凉为气滞寒凝之见症,心烦梦多易惊乃瘀血扰心所致,口干苦但不想喝水乃阳气不足、无力化水生气,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产后胞脉受损,冲任虚衰,气滞血瘀、寒凝络阻。治宜补血行血,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当归30克,川芎15克,生蒲黄20克,制五灵脂20克,小茴香15克,干姜15克,肉桂15克,没药10克,延胡索15克,红花15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装布袋内,趁热外敷脐下小腹部,每日1次,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另嘱其禁食生冷,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热水、饮热粥,适当户外运动,以鼓舞身体阳气,增强体质,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2012年11月7日二诊,服药后3天月经来潮,月经量较前增多,月经色暗,夹杂瘀血块,经前头痛、腰腹痛亦略有缓解,5天后经净,患者小腹疼痛减轻,仍感觉乏力明显,懒言懒语不爱动,偶见心慌气短,活动后出凉汗,舌脉同前。此乃旧血去而新血不能速生,依据中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亦能行血”之理,加黄芪30克,人参15克,以补气生血、活血助运。

2012年12月3日三诊,上方又服22剂,小腹坠胀疼痛明显减轻,能够正常从事家务劳动,面色、精神较前改善,但又出现睡眠不宁、夜间易惊醒,心烦意乱,追问其因,告知家务纠纷,情绪激动,此乃心肝火旺、虚烦躁扰所致,故于上方又加用珍珠母30克,酸枣仁30克,莲子心10克,以平肝清心、安神定志。同时嘱其放平心态,可采取与人交流、适当运动的方式来缓解心情。

2012年12月28日复诊,小腹疼痛基本消失,月经如期而至,经色暗红,行经5天而净,睡眠改善,偶有心烦,食欲增加,腰骶酸楚亦明显好转,但仍有夜卧怕风、饮食偏凉后小腹部发凉的感觉,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予上方去酸枣仁、珍珠母,继续巩固治疗。患者连续服药62剂,体重增加3公斤,身体恢复正常,予调理再求孕育。

按:温经活血化瘀汤由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化裁而来,方中当归倍川芎,在清代吴谦《删补名医方论》中命名为佛手散,原本主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称其如佛手之神妙,当归、川芎皆为血分之主药,性温味甘而辛,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施之于气郁血凝之症无不奏效,使瘀血去、新血生,血各所归,诸病愈矣。蒲黄与五灵脂合用,乃《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失笑散,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能行血、止血,二药配用,活血行血,共奏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另有小茴香辛香走窜,引药下行,直趋下元,助干姜、肉桂温肾散寒,行血活血;没药、延胡索皆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临床常相伍为用,治疗血瘀气滞之脘腹疼痛,有去滞止痛之功效。另外,以药渣趁热外敷小腹,发挥药物有效利用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小(少)腹痛是女性常见疾病,现代医学的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腺病、卵巢疾病、盆腔炎症以及膀胱炎(女性多发病之一)均可列为妇人腹痛。妇人腹痛与痛经有一定的差别,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发生的腹痛现象,而妇人腹痛往往是发生在任意时间的腹痛,在月经期间可能加重,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因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来诊的病人多为辗转多处就医,因求医心切而表现出精神焦躁,心理压力较大,故生活、心理调节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zxwq)

标签阅读: 腹痛 妇人腹痛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