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缘何居高不下
血压居高不下会对心、脑、肾等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长期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高血压患者反映,吃了不少药,血压也控制不理想,不是降不下来,就是忽高忽低。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一:白大衣效应。有些人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血压也随之升高,甚至服用降压药后也无济于事,医生一量血压就高。这部分“患者”在家里自测血压是正常的,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也在正常范围内。这种高血压在医学上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显然这是一种伪高血压。
对策:通过心理疏导,消除精神紧张。因不是真正的高血压故无需药物治疗。
原因二:忽视非药物治疗。现已知道,高血压除与遗传有关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身体超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
对策:改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药物疗法”,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饮食方面,应该低盐(每日不超过6克)、低脂肪、适当增加钾与钙的摄入,运动项目最好选择有氧代谢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原因三:药物使用不当。其中包括:药物用量不足、剂量偏小;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未采取联合用药;不了解药物代谢的半衰期,服用间隔过长;服药依从性差,经常漏服或未坚持长期治疗;其他药物的拮抗作用,比如拟交感神经药中的麻黄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布洛芬等,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本身都有升压作用,若与降压药联用,会使后者的疗效大打折扣。
对策: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从小剂量的单一药物开始,逐渐加量,如果效果仍不理想,考虑不同种类的降压药联合应用。提倡使用长效制剂,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
原因四:肾损害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研究证实,长期高血压可致肾小动脉硬化,使肾脏血流减少而受损;肾损害反过来又能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给降压治疗带来困难。
对策:调整改善肾功能,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以减轻水钠潴留。需要强调的是,对高血压的治疗一定要从早期开始并持之以恒,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原因五:继发性高血压未针对病因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5%,发病年龄较轻,均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常见的有两大类:即肾性高血压由急慢性肾炎、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由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往往血压长期居高不下,药物治疗很难奏效。
对策:明确病因并彻底祛除(包括手术治疗),血压即可恢复正常。当然,有些因病变特殊,其原发病无法根治,血压亦难以控制。
专家忠告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血糖控制,对于已经有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眼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是保肾护眼的关键措施和重中之重。治疗措施应当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化用药,终身坚持,使血压长期控制达标。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包括:
减轻体重:调查资料显示,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流行病学也证实,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率。患者体重指数(BMI=kg/m2)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
合理膳食:
(1)减少钠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2)减少脂肪摄入 脂肪产热能较高,其所含热卡是同等重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两倍多。高脂肪饮食会导致高血脂及肥胖,而后两者均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限制脂肪的总摄入量,少吃脂肪高的猪肉、羊肉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
(3)注意补充钾和钙 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4)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机制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5)戒除烟酒 虽然近来有认为少量饮酒(尤其是红葡萄酒)能改善血液循环的观点,但多数专家认为,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饮酒后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等内分泌激素升高,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使血压升高,故高血压病患者酒还是不饮为好。吸烟后可加快心率,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并易发生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及周围血管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
增加运动:经常坚持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降低休息时的血压,减少劳动时血压和心率上升的幅度,但要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运动方式以散步、骑自行车和慢跑较为适宜;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一般以活动后每分钟心率达到“170-年龄”为宜;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
保持心理平衡:暴怒、紧张、烦躁、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会通过增加有关激素的分泌,促使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波动、升高,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种强烈的或长期性的精神打击或刺激,一旦遇到这些不良刺激应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
特别提醒:如何规范正确地测量血压
测量血压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血压波动,应坚持在不同日反复测量;(2)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并确定该仪器处在良好工作状态;(3)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被测量者最好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裸露出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必要时加测站立位血压;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肱动脉处;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1音)和第Ⅴ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2次读数相差5毫米汞柱以上,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