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中考生上演撕书大战。
每年6月高考季,像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就会不断地进入公众视野。无论是高考前紧张的冲刺阶段,还是高考后的彻底放松,似乎“摔啤酒瓶”“撕书”成了很多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标配动作。几乎每个人的青春都曾这样走过,都经历过走上高考战场的紧张和忙碌,心理的躁动让很多人“压力山大”,因此这样的宣泄行为可以理解,至少可以缓解一部分情绪。
在“要想成功,必先发疯”的高三岁月,以撕书为情绪纾解出口,释放经年累月的压力,总比压抑或爆发更健康有益。谁不曾天马行空、谁不曾年少轻狂?
“撕书狂欢”背后,是高考带给其的心理创伤
疯狂撕书究竟为哪般?部分参加“撕书”的高考生都表示高考压力太大,家庭社会给予的期望太高,考前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借“集体撕书”宣泄情绪。而社会各界对学子疯狂撕书的态度如何呢?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表示,撕书是一种文化暴力行为,是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大部分人则表示可以宽容理解,说“他们这样做,不妨事,放松放松心情,舒缓一下压力,发泄一下情绪”,以为他们将这种负能量释放了,就能勇敢面对高考的那一张张考卷,做最后关键一搏。他们会将批判的利剑直指中国式“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认为撕书之举是学校人文关怀和心理教育缺失所催生的,不能把板子打到学生身上。
高三学生的压力山大,这一点毋庸置疑,“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他们从小背负父母教师的“名校”、“高分”两座大山,备考生涯中,自由和快乐全都让位给了做题与考试,学校生活的单调和枯燥让学生无所适从。高考迫近,这种“苦行僧”的生活行将结束,十年寒窗积淀的负面情绪瞬间膨胀,而书本和复习资料距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近,继续保留的的价值又最小。因此,从直观的角度看,这些不善于疏导心理的中国学生自然就会选择毁灭它们来泄愤或鼓劲。或许从这一点来讲,社会是理应宽容理解的,但须有度,过度了就是纵容、怂恿。众所周知,除高考生们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季也会有类似的撕书烧书行为。这就不能简单用“释放压力”来解释了,而更可被认定是从众跟风、戾气发作,大家干啥,我也干啥,而且集体整一“天女散花”、“六月飞雪”,刺激指数高,盛况空前,能上得头条引得网友疯狂转发跟帖,撕的碎,闹的凶,没准一夜就蹿红了。
因此,家长、教师对“撕书狂欢”一味的默许、容忍并不可取,而应有必要的制止与疏导。心理医生张媛媛认为:“平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采取良性健康的解压方法和更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压力和情绪长期堆积后爆发而出现畸形、不理性的释放。”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首先要教育和鼓励孩子用平常心面对紧张的备考生活;其次要用阳光的方式释放压力,可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发泄情绪的实用工具,以替代那些书本;或由相对专业的老师、医生做一些集体的减压训练和放松,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体育课、户外活动,这都会对减压有帮助。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还建议,压力大时,考生自己不妨尝试用笔“吐槽”,把这段时间的焦虑、想法都写下来,在文字中进行自我对话,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样想有用吗?有没有解决方式?这对焦虑、痛苦、紧张的高三临考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调节放松途径。
总之,通过“撕书”来宣泄和减压不够理性,因为书本是知识的载体,也承载了青春的记忆,考生沉重的压力怎么能让无辜的书本来买单?高三学子们,我们共同承诺:今年毕业不撕书。就让毕业撕书狂欢成为过去吧!
编辑: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