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心理> 心理疾病> 精神分裂 >概况

精神分裂症疾病病因详解

发布时间: 2015-12-04 18:01:24      来源:精神健康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一、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研究发现,母孕期曾患病毒感染者及产科并发症高的新生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二、遗传因素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

一、子宫内感染与产伤

研究发现,母孕期曾患病毒感染者及产科并发症高的新生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二、遗传因素

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是异卵双生的4~6倍。寄养子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所生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生活于正常家庭环境中,成年后仍有较高的患病率,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主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使易感基因的定位有了可能,但目前并未有一致公认的结果。

三、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

选取典型病例进行尸解研究,发现恒定在中前颞叶(海马、嗅外皮质、海马旁回)存在脑组织萎缩,类似的表现也存在于额叶。c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脑室的扩大和沟回的增宽,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的早期甚至治疗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pet(正电子发射成像)更提供了在活体身上研究大脑功能活动的手段,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测试状态如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归类试验(应当由额叶完成的活动)时,并不出现额叶活动的增强,提示患者存在额叶功能低下。

四、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神经生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说:

(1)多巴胺(da)假说: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即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da功能亢进。该假说有不少支持的证据。长期使用可卡因或苯丙胺,会在一个无任何精神病遗传背景的人身上产生幻觉和妄想。苯丙胺和可卡因的主要神经药理学作用是可以升高大脑神经突触间多巴胺的水平。而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药物可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多宗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高香草酸(hva,da的主要代谢产物)增高,尸体脑组织中da或hva高于对照组;pet研究发现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纹状体d2受体数量增加,因此推测脑内多巴胺功能亢进与精神病症状有关。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均是通过阻断da受体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效价与d2受体的亲和力有关。

(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谷氨酸是皮层神经元重要的兴奋性递质。使用放射配基结合法及磁共振波谱技术,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某些区域谷氨酸受体亚型的结合力有显著变化,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苯环己哌啶(pcp)可在受试者身上引起幻觉及妄想,但同时也会导致情感淡漠、退缩等阴性症状。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枢谷氨酸功能。

(3)5-羟色胺(5-ht)假说:早在1954年wolley等就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与5-ht代谢障碍有关的假说。最近10年来,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再次使5-ht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除了对中枢da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ht2a受体有很强的拮抗作用。5-ht2a受体可能与情感、行为控制及da调节释放有关。5-ht2a受体激动剂可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而5-ht2a受体拮抗剂可使a10da神经元放电减少,并能减少中脑皮层及中脑边缘系统da的释放,这与抗精神病作用及锥体外系反应的减少均有关系。

精神分裂症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上述学说仍在假说阶段。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是因、是果,还是相关因素,仍无最后定论。

五、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

英国的一项研究对诞生于某一年份的一组儿童进行追踪观察直至成年,对确认发生了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既往成长记录进行回顾。发现患者在童年期学会行走、说话的时间均晚于正常儿童;同时有更多的言语问题和较差的运动协调能力。与同伴相比,智商较低,在游戏活动中更愿独处,回避与其它儿童的交往。据此d.weinberger和r.murray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由于遗传的因素和母孕期或围产期损伤,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主要是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了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其即刻效应并不显著,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责任编辑:zxwq)

标签阅读: 精神 分裂 病因 遗传 神经 精神分裂症疾病病因详解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