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久久首页> 心理> 人际交往> 亲子关系 >概况

性别教育,一缕清风入校园

发布时间: 2016-02-23 17:07:17      来源:网络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性别教育,一缕清风入校园

如何认识性别差异?女性成才道路上有没有“玻璃屋顶”?近日,在上海大学开设的《女性学导论》公共选修课上,包括邓伟志教授在内的老师和学生们一道将这些问号一一打开。将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此前,仅在上海一地,就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开设了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的相关课程。播撒性别平等的种子大学校园,是学习知识,塑造和形成人生观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获得人生的经验,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但是,有些知识却是缺失的,那就是大学生对性别的认识。比如,怎样面对社会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一个没有受到过性别平等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人,能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面对身边性别歧视的种种表象,是否可以熟视无睹?怎样做才能改变它?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社会问题,给实现两性平等带来什么压力,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学生们在传统的课堂上无法探寻。而以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的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各类课程,就成为大学生们新的知识增长点,也有的人将之称为“性别教育”或者“性别平等教育”。其实,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性别平等的内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瑞典,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甚至贯穿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比如为中小学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就有尊重妇女、平等分担家务的内容。一位瑞典女士半开玩笑地说,她就愿意找一个年轻的男朋友,因为他们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熏陶,更懂得尊重妇女,平等相待。在我国,随着妇女学、社会性别学教学和研究的活跃开展,除了在学科专业领域内设立培养专门人才的妇女学硕士点,积极推动将这门跨学科研究纳入学术主流以外,与此相关的一些课程也应运而生,并逐渐作为选修课在普通高校推广。在东北的大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西南的云南大学,在中部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南方的中山大学,在津京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妇女学、社会性别学相关课程的大学已经达到几十所。他们的授课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是,宗旨都是一个,在高等教育中传播性别平等的种子。课程的魅力所在课程内容的耳目一新,是这门课在高校广受欢迎的最大原因。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孙中欣老师自1997年开始就在社会学系开设了《妇女研究》。据她介绍,如今这门课开设了好几轮,选课的学生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到如今的几十个。她希望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眼光,挑战现实社会中关于社会性别的“常识”,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中的性别问题保持一种敏感而深刻的观察与体悟。在孙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就有这样的内容: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性别的俗语/习语,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背后的文化含义是什么?表演女性的“女性味”、男性的“男子气”、女性的“中性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比如当今企业界的女总裁的衣着装扮,还有文革期间的“铁姑娘”等等。此外,师生的平等交流,男生女生的坦诚相待也是课程的魅力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新蓉教授从1995年开始教授“性别与教育”课程至今已经将近10年了。她深有感触地谈到这些年来在这一领域教学相长的进步,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在不断增长,而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似乎增长更快。每个学期之后,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将学生的作业拿给同事们分享,这些学生的成果,也给教师们以压力和动力。郑老师介绍说:“上个学期有学生在期末作业中,非常深刻地分析了近年来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他们的思考已经涉及了我们在教学中很少正面触及的内容身体和性,还有性取向等问题,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西藏民族学院的李波老师从2001年9月首次开设了《性别教育与人类发展》公共选修课,上课的有400多人,男生女生、藏族汉族、本科专科、文科理科都有,真是蔚为大观。李老师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和现实中,女性的主体意识被淹没,因此课程有意识地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从性别视角出发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思考发展中的问题,使男女大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女性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以及女性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生存状态。从而正确地面对现实,塑造自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针对学生的特点,课程中还简要介绍一些藏族的性别观念及西藏妇女状况。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提供了性别公平的知识和观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新视角”,通过学习,感到“受益匪浅”,“深入地了解了真正的男女平等的意义。”“学会了怎样去爱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有的藏族女生说,“培养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公平理念”,有的同学还建议应将这门课程开为公共必修课。来自学生的声音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从怀疑、排斥、接受,到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认为“妇女学”当然就是研究妇女,男生觉得跟他们毫无关系,女生也觉得自己并不是所谓“妇女”,这门课对她们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从这门课程广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它被学生真诚地接纳了,并且成为引发他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有的学生反思在家庭中女性成员如何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有的人勇敢地指出自己和母亲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课上,何艳玲同学在她的作业《工作中的两种不平等:美女帅男的特权》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她在文章中写道:现在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我想就求职中性别差异谈一谈。那次深圳某某局来招人,我们系很多人去了……当时我们系有一女生无论是专业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很好,惟一的不足就是个头矮了点,长得比较普通。每次她去都被别人清了出来,理由堂而皇之,“你个头不太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我们这边满了。”当时又有一漂亮女生进来了,招聘负责人站起来说:“其他人出去,我要面试。”然后,他也没问什么专业方面的问题,就让她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就决定聘用她了。你说这是多么无聊的事情!面试又不是选美,干吗要那么注重外貌啊,我实在想不通。妇女学不但带来了学术内容和方法的清新之风,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上也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非常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种互动也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广州中山大学的艾晓明老师举办的性别与教育论坛,不但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也将干预社会、参与实践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她和学生们一起将反对性暴力、倡导女性性权利的著名戏剧《阴道独白》首次以中文搬上了舞台。她和学生们一起为遭遇约会强奸致死的黄静奔走呼吁。他们的行动真正体现了性别平等教育的目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认知,也是为了改造,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公平的社会。当然,在性别平等的教育中,男性并不应该是缺席者。郑新蓉老师说,她刚刚开设教育和性别课程的时候,课堂上的男生真是凤毛麟角,而且他们在课堂上也大多沉默不语,自居边缘。“恐怕有的就是陪女朋友来的而已。”现在不仅在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男性的身影,而且,他们也将社会性别问题作为跟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来看待,认真地思考、反思。一些男生在作业中写到自己在这个课程的学习中,虽然开始好像是个“受批判的角色”,但是在课程结束后也成了“女性主义者”,不愿再做伪装坚强的所谓男子汉,希望能为男女平等而奋斗。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杜芳琴教授多年来一直全心投入“在高校中发展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教育”的课题,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出版书籍、建设网站等等。她认为: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导论的课程,应该作为一个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男女平等国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项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另外,除了导论课程,在已有的各个学科中如何将社会性别纳入学科主流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促进性别平等的相关知识和分析工具,也赋予了人们创建两性平等的社会的力量。大学的性别平等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每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具备先进的性别平等观念。

(责任编辑:zxwq)

标签阅读: 健康 健身 保健 美容 瘦身 减肥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