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关心得过分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疑病症就是一种过多关注自己身体情况的心理疾病。有一位4多岁的中年男性,得知一个老同学因心脏病发作突然死亡的消息后心情一直不能平静。考虑到自己多年来有频繁出现的胸闷和心悸,害怕也会得心脏病而出现意外,便去医院找心脏内科医生求医。经心电图、彩超及其他实验室和器械检查,报告结果都是正常。但他还是不放心,认为该医生水平可能有限,又到另一家医院要求医生给他做心导管造影检查,在他的纠缠下医生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检查报告又是阴性。他仍不甘心,又继续四处奔波看病检查,一直持续检查了2年多,连艾滋病的检查都做了。虽然都检查不出问题,但他还是不相信自己没有病,十分注意自己的胸部、头部和全身各部位的细微感觉,每天给自己搭脉3多次,想捉到可能发生的“早博”,整天处在心脏病发作的高度警觉状态,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精神和机体都十分疲劳。像这样热衷于看病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确信自己已患病,拒绝相信检查报告正常的证据,坚持要求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不断地挑选和更换医生,渴望寻找医生的关注,只有当他的症状和痛苦被认可后才表示出放心,但不久又会出现症状而开始了新的怀疑。这些人一般不会去看心理医生,更不愿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常常在内、外、妇等各科室间辗转诊治,总是处在过分警戒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对于自己的病史和症状历历在目,许多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但他们始终存在着“还有问题没有搞清楚”的疑虑。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既想渴望能被医生认同自己的症状,但对医生客观的判断和没有明确躯体疾病的结论抱抵触和反对的态度,这使得很多医生对他们感到十分棘手和为难。疑病症在精神科中属于躯体化型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疑似躯体疾病的一种状态。许多这样的患者都伴有焦虑或抑郁。疑病既可因焦虑和抑郁引起,也可加重焦虑和抑郁,构成不易自行解脱的恶性循环。对于疑病症病人的诊疗,用一般劝说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消除躯体症状十分困难。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点可以肯定,疑病症病人的各种症状即使不加任何处理,随其持续存在,也不会导致病残或死亡。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