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家庭应急处理
1、立即停止活动,取自然位置卧床或坐位休息。最好抬高上身。
2、穴位治疗:按压至阳穴。至阳穴位于第七、八胸椎脊突之间,操作者左手扶患者肩部,右手持5分硬币大小的东西,其边缘横放于至阳穴处,逐渐用力按压,以能耐受为度,可使心绞痛完全缓解,起效时间10~30秒。至阳穴皮下埋藏微型助压器。用穿刺针将1.5厘米助压器植入至阳穴皮下,当心绞痛发作时,背靠硬物顶压,心绞痛即可缓解,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可预防心绞痛发作。
3、硝酸甘油为首选药物,可用0.3~0.6毫克舌下含化,l~2分钟内生效,能维持20~30分钟。
4、亚硝酸异戊酯,一玻管含药0.2毫升,压碎放于鼻孔前吸人,约lO~15秒生效,能维持数分钟。常可引起面红、脉速、眩晕及头痛。
5、麝香酮气雾剂或延通心气雾吸入。
6、针刺膻中、心俞、团俞、内关、足三里。耳针取心、皮质下、神门、肾及肾上腺等穴。
7、丹参注射液2~4毫升加于25%葡萄糖液20~24毫升静注。
8、脉心导敏舌下含化或嚼啐后口含,2~4分钟内生效,持续6~7小时。晚上睡前喊一片,即可防止夜间或早晨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病人标护理计划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常见病因。以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治疗原则为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护理问题有:①舒适度的改变:心绞痛;②活动无耐力;③知识缺乏;④焦虑。
一、舒适度的改变:心绞痛
[相关因素]
心肌急剧缺血缺氧。
冠状动脉痉挛。
[主要表现]
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护理目标]
病人心绞痛能及时控制。
学会运用有效方法缓解心绞痛。
[护理措施]
病人心绞痛时,协助立即卧床休息,停止活动。予硝酸甘油1-2片舌下含服,观察心绞痛能否缓解。
心绞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时,按医嘱静滴硝酸甘油,肌内注射镇痛药,如罂粟碱、度冷丁等。做全导联心电图,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肌缺血改变,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观察心绞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疼痛规律。
安慰病人,消除紧张不安感,医护人员守候病人床边,增加其安全感。必要时遵医嘱注射镇静药。
指导病人如何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术自我调节。
[重点评价]
病人心绞痛是否及时控制。
能否运用有效方法缓解心绞痛。
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二、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病人心绞痛致不适感。
氧的供需失衡。
久病所致虚弱、疲倦。
[主要表现]
病人精神不振,缺乏活动动机。
主诉胸闷不适、疲乏无力。
[护理目标]
病人活动量逐渐增加。
活动后无不适感。
[护理措施]
根据病情,为病人制定活动与休息计划,并监督执行。
久病卧床的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活动时不感胸闷、胸痛为宜。并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人心绞痛发作规律,可于活动前用硝酸甘油药物预防发作。
告知病人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防劳累和体位性低血压诱发心绞痛。
鼓励病人适度活动,促进活动兴趣与动机,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锻炼。
[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量改变。
活动对心绞痛的影响。
三、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缺乏知识来源。
认识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
病人不能说出心绞痛有关知识。
不知如何避免心绞痛诱发因素。
[护理目标]
病人能叙说预防心绞痛措施。
能叙说心绞痛有关知识,如硝酸甘油用法、心绞痛症状、心绞痛诱发因素。
[护理措施]
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肥胖者需限制饮食热量。
禁食烟、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治疗可能加重心绞痛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贫血、心律失常。
告知病人心绞痛的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可放射到左上臂、颈、胸,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
提供病人用药的书面资料,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用硝酸甘油需注意:
随身携带。
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1-2片,不能吞服。
硝酸甘油片剂有效期为半年。
含服硝酸甘油后需休息片刻才能站立,避免血压改变。
硝酸甘油装入棕色瓶内避光,防止受热、受潮。
[重点评价]
病人对心绞痛症状、诱发因素、用药知识了解程度。
能否正确服用硝酸甘油。
焦虑
[相关因素]
心绞痛反复发作。
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
忧郁、无助、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
[护理目标]
病人焦虑感减轻或消失。
能保持良好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针对其心理状况给予指导与帮助。
出现心绞痛时,尽量陪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日常生活需要并给予帮助,增加病人安全感。
及时为病人提供疾病好转信息,增强病人治疗信心。
告知病人不良心理状况对心脏病的不良影响,指导病人进行心理调节。
[重点评价]
病人焦虑程度是否减轻。
能否保持良好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