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地膏】
来源:《千金要方》
组成:生地500克,熟地500克。
功效:补血养血。
主治:精血不足,虚劳赢瘦,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用法:将上药切细,置砂锅中,加水2000克,生姜少量,文火煎煮至1000克去渣,浓缩收膏并加适量黄酒拌匀,每日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12克。
方义:此方为补血养血之剂,方中生地苦寒,凉血生津,滋阴清滋阴清热;熟地甘微温补血滋肾阴;方中加生姜、黄酒,使生地得酒而不碍胃,熟地得姜而不泥膈。二药味少量大,力专效宏,能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生精血,利耳目,黑须发。
现代研究:二地膏有明显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通过提高机体老化相关酶活性,使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而达到抗衰老目的。长期适量服用二地膏,能补血、养血、黑须发,并对中老年人因肝肾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头发早白,眩晕、耳鸣、易疲劳等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
2.【四物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lO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酒蒸)12克。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血虚血滞证,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崩中漏下,贫血,营养不良,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用法:水煎服。
方义:本方为补血调血之要剂。方中当归辛芬温润能透人中焦营气之分并令阴气流通,不使阳亢致害而有生血、活血之功;熟地甘微温补血滋阴;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以之畅血中之气,使血自生;白芍敛阴养血。四药配伍,补中有通,补血而不滞,行血而不破血。
现代研究:本方为补血调血之要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药合煎,有协同作用,能增加冠状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而预防心肌等疾病产生,并能改善脑膜微循环障碍且有抗血栓产生。该方通过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缺氧耐力,抑制血栓形成,所谓补血和血。血液循行于体内将活动所需各类营养物质运送至机体各脏器、组织、细胞,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延缓机体老化的过程,反之,若血气不和,百病乃生,而气血失和的病理产物是瘀血,这正是百病产生的基础。所以适量服用四物汤可通过活血化瘀行气之功效达到防衰延年之目的。
3.【葱胶汤】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阿胶20克,葱适量。
功效:养血润肠。
主治:血虚便秘、阴气不足、肌萎无力、四肢酸痛、须发早白。
用法:葱切细,阿胶捣碎水煎,令阿胶烊在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
方义:此方为补血养血之剂,方中阿胶甘平既人肝经养血,复人肾经滋水,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葱辛温,取其通脉回阳以散阴寒之邪,助阿胶补血滋阴润燥而不恋邪。补而不滞,二药配伍,共奏养血润肠之功。
现代研究:此方为养血滋润之剂。阿胶滋阴润燥,化痰清肺,含多种氨基酸,补血作用优于铁剂,水溶液对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二药合煎,补而不滞,对中老年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劳嗽咯血者有较好疗效,适量服用,可养血润肠,黑须发而达延缓衰老之功。
4.【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白术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酸枣仁30克,人参15克,木香15克,炙甘草8克,当归3克,蜜远志3克。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用法:加生姜6克,红枣3-5枚水煎服。
方义:方中黄芪、人参为主药,补中益气,温养脾胃;白术、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助主药以资气血化生之源,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取其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中益气。
现代研究:此方为治疗心脾两虚之剂,方中黄芪、人参能补元气,温脾胃,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抗老延衰之功。木香、白术、炙甘草健脾宁心,能调整胃肠功能,有效预防胃肠疾病产生。当归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有补血和血之作用。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药理实验证明它们有祛痰、镇静、催眠及降压、抑菌等作用。诸药合煎,益气补血。适量服用,不仅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加强代谢,滋养强壮,调整大脑兴奋性,促进胃肠蠕动以及止泻等作用,还能宁心安神,抗老延衰。
5.【当归牛肉】
来源:《实用抗衰老药膳学》
组成:牛肉500克,当归15克,鲜汤适量。
功效:补血活血,温中散寒。
主治:血虚贫血,倦怠乏力,纳少畏寒,腰膝酸软。
用法:炖服。
方义:方中当归为主药,辛香而润,香则入脾,润则补血,故能透人中焦营气之分而有补营之功;牛肉甘平人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二物配伍,补血活血,温中散寒。
现代研究:当归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可明显增快血流速度,解聚血细胞,改善血液流态,所谓“补血和血”。牛肉富含优质蛋白,高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二者相配,在补充机体营养基础上通过补血调血,使机体气血充盛,精力充沛,适量久服,有补血健身、延年益寿之功。
本文章来自老中医养生网专家团转载请注明出处:老中医养生网养生频道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