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都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均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肤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症”,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2.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和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泄,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委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稽迟、泣而不行、不通,乃是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之故。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因此又说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