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01~2009-12我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子,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
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26~75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36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泼尼松1mg/(Kg·d),2周后每周减量5mg,至10mg/d维持治疗;同时联合环磷酰胺(CTX)
0.6g静滴,每2周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行气化瘀的中药方剂,药物组成:黄连,黄芩各6g,川芎12g,红花3g,桃红12g,枳壳12g,郁金10g,沉香3g,赤芍12g,甘草10g。每日煎煮1剂,分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三个月。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G、IgM、C3、C4等,并计算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3]以及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每月评估一次,连续三个月。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临床表现好转率、好转时间:经三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好转率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好转时间上比对照组提高,在治疗第二个月时两组好转率有差异(P<0.05)。
2.2实验室指标、SLEDAI积分: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ESR、CRP、IgG、IgM、C3、C4及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2.3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如感染、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