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和“疾病”或许是最令人生怯的两个词。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走向老化的过程,但在岁月和疾病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的确能让心态变得年轻吗?心理学界真的有这样一个方向,为我们发现这些可能,这就是可能性心理学。《生命时报》记者专访可能性心理学的开创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艾伦·朗格(Ellen J. Langer),请她解读如何获得与生老病死抗衡的力量。
《生命时报》:您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倾注在可能性心理学中,请问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艾伦·朗格:当人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注意和观察身边的环境以及人和事,并根据察觉到的可能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专注”状态,就是可能性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中也有“专注”的说法,是指一个人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达到近乎于“禅”的状态。
《生命时报》:这听上去很有趣,但我们随时都在看、在听,想不注意身边的环境都难,为何要主动去关注呢?
艾伦·朗格:当你去一个新景点游玩时,周围的一切都很新鲜,你会留意到街边盛开的花朵、天上明媚的太阳、来来往往的人群。但待上一段时间后,你就开始“习惯”这个曾经新鲜的环境,就会匆匆走过熟悉的大街小巷,不再留意细节。可能性心理学想要达到的境界,就是重新打开视野,让你像一个好奇的游客,去观察那些早已熟悉的人和事,并发现新的可能,从而改变生活。
《生命时报》:假如能重新关注自己熟悉的环境,能达到哪些效果呢?
艾伦·朗格:很多时候,当你用好奇的心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生活时,就会发现自己并不了解本已“熟知”的生活。在我多年的研究中,数不胜数的案例告诉我们,当人们能积极主动地去留意自己的生活,并将身心放在当下时,就能工作更高效、创造力更强、人际关系更和谐,人也更快乐、健康、长寿。
返老还童完全有可能
《生命时报》:现在全球都在流行抗衰老治疗,在您看来,返老还童有可能实现吗?
艾伦·朗格: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实现。我曾主导过一个实验:让一群老人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住上一周,房间被布置成20年前的样子———放着旧报纸、旧杂志、旧照片等。我们让老人试着接受这个构造出来的“现实”,并以20年前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去生活。实验结束后,他们的视力和听力有了明显提高,记忆力有所改善,心态上也更加有活力。可见,“老”往往是我们自创的现实。我们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行为和意识,比如老了就不该蹦蹦跳跳、不该到处旅游、应该慢点走等,进而忽视了积极的可能性,比如还能运动、还能旅行、还能做很多想做的事。
再打个比方,很多老人觉得自己到了记忆衰退的年龄,也该变得健忘了。事实上,20岁的青年和80岁的老人都会忘记一些琐事。不同点在于,青年会想“我只是太忙了而已”;老人会认为,“我连这点小事都记不住,真是老了”,从而亲手将自己囚禁在“老”这个想法中。当再次需要记住一件事情时,“老”这个想法就会自动浮现,就算想记也记不住了。就这样,老人也许就此放弃了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日积月累,记忆就真的“生锈”了。
《生命时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衰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态变了,积极的心态能让人返老还童?
艾伦·朗格:是的。人的身体可塑性很强,当你觉得自己老了,放弃了“年轻”的念头时,身体就会向你的心态靠拢。只要改变心态,去发现那些年轻的“可能”,并全身心地去接受和尝试,比如相信自己还能记住琐事、还能独立上下楼梯、还能去远方旅行等,身体就会接受这些挑战,从而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
《生命时报》:可能性心理学对人的健康还有哪些积极作用?
艾伦·朗格:许多人在被医生下了诊断后,就会全然接受,并认为医生所说的“可能性”一定会发生。然而,即便诊断书说你已是癌症晚期,预计只能活三个月,这也不代表你的命运就此注定,没有任何变动的余地。医生的诊断通常会漏掉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可能性,在“可能会死去”的背面,还隐藏着“可能会存活”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人们通常忽略了这种至关重要的可能性,认为癌症晚期等于死亡,进而悲观、被动地接受。
癌症晚期病人也会在某些天感觉比较好,这些细微差别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如果能有意地、积极地观察,是什么让自己感觉比昨天好一些,病人就能主动采取措施,让自己感觉更好,将自己推向存活的可能性中。
《生命时报》:也就是说,相信有存活的可能性,病人就能康复或好转?
艾伦·朗格:我曾找来一些糖尿病、关节炎和乳腺癌晚期患者做过实验,结果发现:能调整心态、不盲目被动地接受病痛的人,症状通常都有明显改善。当然,我并非让大家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医生有能力给你一个客观的诊断,告诉你当下的身体状况。病人不妨以“半信半疑”的心态,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正在经历些什么,又不盲目接受病痛的标签,不要被动地认为得了感冒就一定会发烧,不要盲目地以为医生的诊断就是必然发生的命运。随后,细心体会身体的一切变化,体验是什么让你感觉好了一些,并主动重复让你变好的行为或意识,就能提高将自己推向康复的可能性。
我们对身体的掌控远超想象
《生命时报》:可能性心理学很神奇,是什么把您领进这个新领域的?
艾伦·朗格:有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对“可能性”的探索。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奶奶被诊断患有老年痴呆,可我觉得她是完全健康的。当时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在我看来完全没有问题的老人会被诊断为痴呆。我记得,医生的诊断依据是,奶奶总是抱怨“有条蛇在脑子里打转”,就认为这是幻觉,并根据她的年龄推测是老年痴呆。其实,奶奶后来被查出患了脑瘤,她只是想表达自己头痛欲裂。这让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误诊给亲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29岁时,我的母亲患了乳腺癌,而且转移到胰腺。但她突然间奇迹般地康复了,癌细胞不明原因地消失了。这让我非常欣喜,同时又迷惑不解。从那之后,我一直试图理解,母亲的“自发性康复”是怎样发生的。这种奇迹也许说明了,我们的思想、认知、大脑比想像中要强大得多。
《生命时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您对大家的人生建议,您会说什么?
艾伦·朗格:我希望大家意识到,我们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掌控远比你感觉得要多,留心和注意你生命中的可能,积极把握这种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力,就能活得健康和积极。